五年油氣産量當量達2.15億噸 大慶油田 “十三五”“硬核”戰記
來源:黑龍江日報  |  2021-03-17 09:31:22

  為什麼是標杆和旗幟?大慶油田用數字回答:

  24.3億噸,累計生産原油用60噸的油罐車裝滿,可繞地球赤道14.58圈;

  2.9萬億元,累計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2.9萬億元,可以修建58個三峽大壩;

  5000萬噸,從1976年到2002年,連續27年實現年産原油5000萬噸以上高産穩産……

  剛剛過去的“十三五”,大慶油田又交出最新答卷:累計完成油氣産量當量2.15億噸,油氣産量當量始終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

  原油越採越少,為什麼還能高産、穩産?

  困難越來越多,為什麼突破的力度卻越來越強?

  答案很簡單:這裡是大慶。

  答案很有力:這裡誕生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低谷:走出後高山仰止

  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大慶油田陷入“歷史上第一次整體性虧損”。

  就在這一年,4月19日,乍暖還寒,大慶油田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伊始,便集體來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尋根。此時大慶油田的56道年輪已經超出鐵人王進喜47歲的生命。如何讓年輪繼續增加?思考後的結論是:作為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産基地,大慶油田盡可能保持較長時間的穩産。

  “穩”,可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可以為兄弟油田上産贏得時間和空間;可以讓經濟“壓艙石”更敦實;可以為自身技術攻關、轉型升級、深化改革贏得時間、贏得主動。

  目標確立,接下來就是放手一搏。

  勘探是穩産的第一步。儲量增長是建設百年油田的“底氣”。松遼中淺層探評井高産井比例創歷史新高,獲10噸以上高産井127口,建成産能65.8萬噸。龍西地區常規油精細勘探展現出億噸級儲量規模。緻密油規模效益開發模式建立完善,頁巖油勘探實現歷史性突破,“四新”領域勘探創造多個“首次”紀錄,勘探領域進一步拓展……至“十三五”末期,大慶油田實現儲採平衡止降回升。

  找得到更要採得好。從“精細”開發向“精準”開發邁進,成為大慶油田的必然選擇。老油田“老驥伏櫪”,産量結構持續優化。水驅繼續發揮“看家本領”,三次採油持續優化提效,噸聚增油效果顯著,連續保持年産1000萬噸以上穩産步伐。週邊油田加快推動油儲量開發步伐,高效建成首個産量突破200萬噸採油廠。

  油,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氣,是未來發展的希望。

  大慶油田全面建成我國東北地區最大天然氣生産基地、儲備基地和協調樞紐。破解火山岩氣藏有效開發這一世界級難題,探索形成了火山岩開發的“徐深模式”。2020年10口新井比上一年同期提前近3個月,日供氣能力達到了90萬立方米。針對難採儲量的有效動用,大慶油田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在汪深1區塊、昌德氣田均取得良好效果,並使得沉寂了20年的緻密砂礫岩儲層得到有效動用。數據顯示,大慶油田去年天然氣産銷量均創歷史新高,實現連續10年穩步增長,“十三五”累計生産天然氣213億立方米。

  幾十年前,鐵人王進喜許下誓願:“把井打到國外去!”過去五年,大慶油田外部市場繼續高歌猛進。

  五年來,大慶油田實現油田開發、工程技術、工程建設、石油裝備、生産保障和化工産品共同“走出去”的完整産業鏈,成功收購伊拉克哈法亞項目股權,海外業務進入中東、中亞、亞太、非洲和美洲等五大區域的54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權益産量達到千萬噸級規模,以伊拉克為核心的中東地區形成近10億美元的區域大市場,國際市場收入連續兩年突破百億元的規模。

  從“一油獨大”到“油氣並舉”,從白山黑水到走向世界。一路走來,大慶油田腳步穩重,後勁十足。據統計,五年來,大慶油田累計完成油氣産量當量2.15億噸,油氣産量當量始終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

  根據規劃,到“十四五”末乃至更長一個時期,大慶油田國內外油氣産量當量將達到4500萬噸以上;到油田發現100週年時,油氣當量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建設一個基業長青的百年油田。

  逆風:振翅間任我翱翔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鐵人廣場之間彩虹橋上鑲嵌了14個大字——“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大慶油田發現之初,有外國人就曾斷言:憑中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開採。61年過去了,大慶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4%,高出世界同類油田10~15個百分點。

  逆風飛翔的是雄鷹,逆境前行的是勇士。大慶油田的勇士們一直在無畏中戰鬥。

  五年來,“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奮鬥目標的確立,《大慶油田振興發展綱要》《大慶油田全面深化改革指導意見》《大慶油田及其地區“十四五”高品質發展專項規劃》等綱領性文件的出臺,使大慶油田走出低谷的步履更加堅定。

  坐擁地下烏金,大慶人從未樂享其成。改革機制體制、攻克科技難關,成為大慶油田無往不勝的法寶。

  五年來,大慶油田積極穩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完成民用供水、供電、供熱、物業、公交、市政設施、醫療以及高校的剝離移交工作;對9家試點單位下放幹部聘用、薪酬分配、物資採購等9個方面自主權,促進企業實現良性轉型;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彰顯了“鎮國重器”的擔當,科技的貢獻展現了“破冰突圍”的智慧。

  大慶油田經歷了61載春秋依然青春活力,傳奇的背後,是一部科技創新史。

  “十三五”期間,大慶油田大打油氣勘探進攻戰,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和重要突破:創新形成了緻密油氣精細勘探及有效開發配套技術和碳酸鹽岩天然氣勘探技術,累計産油突破100萬噸,有力支撐了長垣週邊油田産量企穩回升。

  特高含水期水驅精準高效開發技術,是“十三五”期間大慶油田的創新技術。長垣水驅在年均向三次採油轉移5000萬噸地質儲量情況下,年産油量保持在1300萬噸以上,新技術增油50多萬噸,開發水準持續提升。

  30多年前,三元複合驅還只是大慶人的夢想,如今,已經成為油氣開發過程中最核心、最關鍵的驅油技術。“十三五”期間,大慶油田發展完善二類油層化學驅配套技術,僅2019年化學驅産量達到1000萬噸以上,佔油田總産量的30%以上,已連續19年保持在千萬噸以上,成為油田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這五年,新技術累計增油2800多萬噸。

  “十三五”期間,大慶油田創新形成了環保降本增效工程技術,油田産能建設投資與操作成本均實現了大幅度下降,降本增效技術總效益55.5億元,有力支撐了油田高品質發展。

  2019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60週年之際,大慶油田首個國家級能源研發中心正式揭牌啟動,全國管控最集中、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企業指揮中心——大慶油田智慧指揮中心正式上線。

  “十三五”以來,大慶油田創新重大核心技術20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97項、授權專利1011項,科技貢獻率達55%,大型陸相砂岩油田開發技術保持世界領跑地位。

  如果説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誕生之初代表著力量,新時代的大慶石油人則又給它們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淬煉:鍛火中百煉成鋼

  鐵的身軀、鋼的意志,加上創新的智慧,大慶石油人已經百煉成鋼。

  剛剛過去的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國際油價暴跌“雙科”大考,大慶油田實現了油氣産量“雙超”,油氣完全成本、操作成本“雙下降”。國內原油産量3001萬噸、海外權益産量931萬噸,生産天然氣46.55億立方米,銷售天然氣30.85億立方米,油氣産量當量合計4302.9萬噸。

  前行的力量來自哪?來自“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來自鮮活的大慶石油人。

  “工作有激情,人人是火種,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裡是“星火精神”“三超精神”“三老四嚴”“苦幹實幹”的源發地,這裡是20萬大慶油田職工的演兵場。

  這裡有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把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石油工業;這裡有王啟民,以科技興油保穩産,“寧肯把心血熬幹,也要讓油田穩産再高産”;這裡有李新民,把井打到國外去,“寧肯曆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

  這裡還有大國工匠、採油二廠第六作業區採油48隊採油工班長劉麗,工作27年來先後研製技術創新成果145項,累計創效8000余萬元,累計培訓學員1萬多人次;全國勞模、採油工程研究院企業首席技術專家張永平,作為油田週邊低滲透油氣以及在用主體增産改造技術的主要提出者和攻關者,獲得科技成果獎28項,授權專利11件;採油八廠一礦宋一聯合站維修電工張文生,連續10年主動留在崗位上過除夕;遠在蘇丹的力神泵業有限公司非洲分公司副經理劉勇冒著50℃的高溫,18天的孤軍奮戰,排除數十個故障。

  這裡也有中四採油隊,建隊以來,保持著大慶油田安全生産最長天數紀錄,進進出出1700多人,實現了幹部無違紀、員工無違規、安全無事故、榮譽無水分的“四無”目標;第八採油廠,300多幹部員工疫情期間連續駐守崗位50余天未回家;第五採油廠全廠變電所300余名幹部員工,在三次颱風來襲期間,劃船進井場架空電纜搶險救災……

  2月25日,從主城區驅車兩個多小時,記者來到大慶油田頁巖油新會戰主戰場——古頁油平1試驗區。曠野中,7部高聳的井架闖入視野。

  “去年,我們隊更換了鑽機,高度數字化、智慧化;第一次打數千米的勘探開發水準井,只用33.1天就打完第一口井,首戰贏得開門紅。現在第二口井已經進入三開鑽進階段。”望著高聳的井架,鑽探工程公司鑽井二公司1205鑽井隊黨支部副書記李海洋説道。

  就是這支57人鋼鐵鑽井隊,去年12月24日,實現年進尺十萬米“四連冠”,實現隊史上第六次年進尺十萬米。建隊至今,累計鑽井2482口,累計進尺314萬米,“十三五”累計交井335口。

  就在告別鋼鐵1205鑽井隊的一刻,記者得知第三代鐵人李新民正在井上指揮。身為1205鑽井隊的第18任隊長,為了參加全國兩會特意從國外趕回,今天恰巧有了一點時間就一定要趕到井上現場工作。

  井架逐漸消失在採訪車背後,記者與第三代鐵人擦肩而過,心裏雖有失落,卻更多踏實。

  因為,井上有鐵人在!(記者 劉楠 李民峰)

編輯:于靈爽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