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百年黨史故事丨一塊路牌講述了雙城土改的暖心故事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1-04-21 10:28:00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于靈爽):4月的哈爾濱,春回大地,生機盎然。在雙城區水泉鄉政府所在地水泉村,鄉親們在齊雲路上來來往往,享受著歲月靜好。一塊路牌,記錄了黨在這裡領導土地改革的崢嶸歲月,折射出鄉親們對土改幹部齊雲的深切懷念。近日,“紅色印記——講述龍江百年黨史故事”主題調研採訪團來到水泉鄉。見到採訪團,鄉親們打開了“話匣子”,聊起了齊雲在雙城土改時的革命往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hljrb_2_2020098e4d0039-8c39-4c4b-8516-97ef72abd7a1

雙城區齊雲路 攝影 邵國良

  齊雲(1918-1979)原名齊韞,1918年出生在河北省高陽縣城一個名望之家,1938年入黨,並曾在雙城縣任四區區委副書記、區委書記、縣委婦女工作部部長等職,是那個時代革命幹部深入農村的典型。抗戰勝利後,她隨丈夫魏健轉赴東北開展工作。1947年,為加強雙城縣土改和支前工作,中共中央東北局給雙城派來了十幾位從延安、晉察冀邊區來的幹部,其中就有齊雲。

  “齊雲善於用群眾能聽懂的語言開展工作,一下子就團結了群眾。”哈爾濱文史館館員趙力介紹説,齊雲在雙城工作期間,堅持黨的政策,走群眾路線,在土地改革、生産支前等工作上在全縣乃至松江省做了表率。

  “我們是‘勞金’,貧雇農是掌櫃的、當家的,要根據當家的要求做事,這就是立場。”齊雲曾在全縣幹部大會上如是發言。

  趙力介紹,“勞金”是雙城的土語,意思是“長工”。這個比方打得樸實生動,讓在座的400多名黨員幹部一下子就記住了。在那段“暴風驟雨”的日子裏,齊雲的足跡遍及四區各村屯。四區包括今天水泉鄉、臨江鄉全部及農豐鎮、永勝鎮、西官鎮、杏山鎮部分村屯,面積較大。每到一處,她都反復向群眾説:“我們要好好給貧雇農當‘勞金’,要為勞苦大眾謀利益。”這些暖心窩子的話一下子親密了黨群幹群關係,鄉親們紛紛響應黨的好政策,積極擁護土改,踴躍參軍、支前和生産。

  內澇、雹災、蟲災……由於家中的壯勞力和好車馬上了前線,相當一部分農戶生産滯後。面對災害怎麼辦?

  在土改運動期間,雙城翻身農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紛紛探索抗災自救。其中,齊雲1948年推動的互助插犋換工方法提高了生産效率,成為農業合作化的萌芽。第四區由此成為全縣矚目的典型。

  在齊雲的組織下,四區的大地上出現了由53名婦女組成的鏟草隊,她們開展農業互助,組織插犋換工,戶與戶互助,屯與屯互助,村與村互助,形式多樣。廂黃旗三屯每日有90名勞力到獨一處屯“大包工”,幫助該屯突擊鏟二遍地。 

  1948年,夏鋤舉步維艱。6月,齊雲深入各村,動員全區2000名婦女鏟地拔草,並幫助軍烈屬代耕,或包工賺錢。正白五屯53名婦女鏟草隊給軍屬義務鏟蹚地41坰外,還賺得工資。各村屯又發動互助與競賽,僅用一週時間,全區二遍地鏟完。“縣委在姜家窩堡召開夏鋤會議,推廣了四區的經驗。農民們也嘗到了互動的甜頭,為進一步推進合作化打下了基礎。”雙城區檔案館副館長郭成表示。

  在雙城區近日啟幕的《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精神血脈——橋頭堡的風采》展覽上,大量的圖片、檔案還原了該區土改時期的革命往事。其中,東北電影製片廠影像史料《民主東北·農民翻身》,用紀錄片的形式真實地留存了四區區委書記齊雲深入貧苦農家,做好土地改革的事跡。乘著農村馬車趕赴村屯,與哄孩子的婦女嘮家常,在貧農家調研生産生活……這些根據紀錄片翻拍的照片真實記錄了齊雲深入農村的場景。隨著展覽的開放,珍貴的歷史記憶重新掀起人們心底的波瀾,向那段紅色的往事致敬。

編輯:劉才星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