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哈爾濱擁有濕地19.87萬公頃 國際重要濕地1處 國家級和省級濕地公園16處萬頃濕地與江相生相伴
哈爾濱群力外灘濕地。
提起哈爾濱,人們想到的是音樂之城,俄羅斯風情之城,丁香之城……然而,隨著哈爾濱城市建設發展,今天,哈爾濱還是濕地之城,濕地為哈爾濱的發展注入新內涵。
哈爾濱,海口,一南一北兩座城,因一個共同稱號——國際濕地城市,而連接在一起。
2018年8月,經國際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54次會議審議通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海南省海口市、山東省東營市、江蘇省常熟市、湖南省常德市正式被評定為首屆“國際濕地城市”。而哈爾濱作為高寒濕地的代表為世界矚目。
濕地,其調蓄洪水、調節氣候、凈化水質,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閒遊憩、生態體驗的功能,讓哈爾濱這座城市受益良多。
近日,記者隨“松花江上·百年印記”主題宣傳報道活動採訪團,走進哈爾濱濕地,踏訪濕地風采。
濕地 哈爾濱發展的新理念
五月時節,遼闊的松花江水域,星羅棋佈的濕地,宛如綠色的寶石,透射出瑰麗與神秘之光。
談起濕地的變遷,哈爾濱城鄉規劃設計院風景園林所所長趙志強説:“2009年之前的哈爾濱濕地,受松花江水位影響,面積是不穩定的,2009年,隨著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的落成,松花江平均水位在116.5米,濕地面積穩定了。”
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開啟了哈爾濱濕地發展之門,由此,哈爾濱奏響了打造萬頃松江濕地的華章。
“建設保護濕地,正成為城市發展的新理念。”哈爾濱市林草局濕地和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調研員李景華對記者説。哈爾濱市先後出臺了《哈爾濱市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哈爾濱市城市內河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條例法規和相關辦法,為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提供了法治支持。圍繞松花江污染防治環保目標開展的“三溝一河”治理改造工程,自2010年啟動以來,實現了“三溝”全線污水截流;“三溝”配套污水處理廠全面建成投用,實現污水處理達標排放;啟動河道治理、沿河綠化和清水水源工程,馬家溝、何家溝核心區段實現清水入河;阿什河全面完成河道清淤任務。 何家溝整治工程獲得2013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13~2016年,經過三年的建設,哈爾濱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2018年,哈爾濱推行河長制,出臺了《哈爾濱市濕地保護辦法》,制定了《哈爾濱市濕地生態資源保護管理協調議事制度》《全市濕地保護利用中長期規劃(2018-2035年)》,分解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濕地保護目標任務。截至目前,哈市濕地保護工作共計完成退耕還濕面積約3000公頃。
哈爾濱當選國際濕地城市, 濕地保護建設取得一系列碩果,正成為哈爾濱的生態財富。
如今的哈爾濱,擁有濕地19.87萬公頃,其中:河流濕地16.67萬公頃,沼澤濕地0.9萬公頃,人工濕地1.5萬公頃,湖泊濕地0.8萬公頃。
“哈爾濱能夠入選國際濕地城市,在於哈市的濕地是我國高寒濕地典型代表。”李景華説。
哈爾濱市何家溝。
濕地 生物多樣性和鳥的天堂
哈爾濱濕地的特色是鮮明的。
李景華向記者介紹,哈爾濱以寒溫帶沼澤和河流濕地為特色,其中草本沼澤濕地受東北氣候條件的長期影響,演化形成塔頭濕地,是典型的濕地類型之一,已成為哈爾濱濕地的名片,哈爾濱濕地四季分明,隨之,生物多樣性也四季鮮明。據介紹,哈爾濱河流濕地主要是松花江、牡丹江及其各級支流,其中比較大的支流包括呼蘭河、阿什河、拉林河、螞蟻河和倭肯河等。哈爾濱的沼澤濕地以森林沼澤、灌叢沼澤和草本沼澤為主。豐富的濕地資源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現有濕地生物資源包括種子植物63科、315屬、848種,佔黑龍江省種子植物的35%左右;底棲無脊椎動物57種、脊椎動物6綱、39目、105科、470種,其中包括珍稀瀕危動物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等。
談起哈爾濱的濕地“家底”,李景華如數家珍,這些生態財富也成為哈爾濱發展的新內涵。
如今,哈爾濱市已建成國際重要濕地1處:哈東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和省級濕地公園16處,面積20337.09公頃。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13處,分別是:太陽島國家濕地公園、白漁泡國家濕地公園、巴彥江灣國家濕地公園、賓縣二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延壽縣螞蜒河國家濕地公園、木蘭縣松花江國家濕地公園、通河二龍潭國家濕地公園、松北國家濕地公園、尚志螞蟻河國家濕地公園、方正湖國家濕地公園、黑龍江阿勒錦國家濕地公園、呼蘭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哈爾濱阿什河國家濕地公園,面積19802.69公頃;省級濕地公園3處:伏爾加莊園省級濕地公園、哈爾濱長嶺湖省級濕地公園、哈爾濱運糧河省級濕地公園,面積534.4公頃。濕地類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依蘭安興濕地自然保護區、呼蘭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雙城拉林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黑龍江五常龍鳳湖自然保護區、賓縣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巴彥沿江自然保護區、黑龍江方正螞蟻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等,面積101679.38公頃。
這些寶貴的生態財富,正成為哈爾濱享譽國際的名片。
伏爾加莊園。
國際重要濕地 哈爾濱濕地新地標
哈爾濱哈東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2020年2月正式被國際濕地履約組織評為國際重要濕地,它成為哈爾濱濕地地標。
保護區總面積10725公頃,據李景華介紹,這裡是東北亞鳥類重要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是丹頂鶴、東方白鸛、大天鵝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的遷徙過境通道。有大量的鷗類在此停歇繁殖。
濱江濕地風景區,是哈東濕地自然保護區中的一段。
濱江濕地風景區與松花江主航道相通,茫茫水域浩浩蕩蕩,濕地灘島星星點點,島上葦草迎風搖曳,高大植被生機盎然。
濱江濕地風景區管理者吳景林,是個熱情的東北漢子,駕駛快艇載著記者,迎風破浪,奔向江中的濕地灘塗島——龍王島,記者剛踏上島,一群鳥騰空而起,吳景林笑著説:“這是鳥的天堂。”島上葦草,正處由黃轉綠間,兩株茂盛的植被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桑樹,一雄一雌,據專家考證,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位於我國最北端的桑樹,樹齡無法考證,這種樹的水土保持、固沙能力強。”吳景林介紹。據哈市林草局介紹,哈東濕地資源豐富,沼澤和沼澤化草甸濕地是哈東沿江濕地的主要類型,約7936.50公頃,佔保護區規劃面積的74%。植被組成中共有維管束植物67科、227屬、465種,其中蕨類植物2科、2種,種子植物463種。有野大豆、蓮、小慈菇等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3種,濕地共有鳥類234種,列為保護鳥類的有66種,佔本區鳥類種數的28.21%,其中國家級重點鳥類28種,佔本區保護鳥類種數的42.42%,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重點鳥類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25種,黑龍江省地方重點保護鳥類38種,佔保護鳥類種數的57.58%。
談起景區的旅遊經營,“環境保護是第一位的。”吳景林説,“目前我已經投入了160多萬元,進行環境保潔。”他還收養了林草部門救助的80多只受傷大雁,為這些大雁建了雁舍,餵養玉米。“這些大雁飯量挺大,從2020年5月至今已經投入了六七萬元飼養費。”吳景林説。
哈東沿江濕地一帶的松花江水質好了,魚就多了,周邊的農戶也樂了。
張宏利,哈爾濱道外區民主鎮勝利村專業漁民。“每年開春後,從4月初到5月15日禁漁期,能打五六百斤鯉子等開江魚,每斤能賣到20元,8月到11月,可以撈江蝦,每斤能賣到8元錢,這樣,一年能掙兩三萬元。”張宏利對記者説,“現在是禁漁期,我們這些漁民,都主動巡視江邊,制止私捕行為。”
濕地 哈爾濱休閒的秘境
哈爾濱濕地水天相連,草長鶯飛,正成為人們休閒、觀光、生態體驗的新秘境。
沿著哈爾濱市松北大道,走過一段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修建的戰備路,一片水草叢生的濕地,呈現在記者眼前。
濕地重要景觀——塔頭,在這裡隨處可見,這是一塊原生態的濕地,是鮮活的濕地教科書,在這裡你可以領略江流、沼澤、葦塘、灘塗、草地、灌叢、疏林、飛鳥……濕地生物多樣,這就是黑龍江太陽島國家濕地公園裏的局部景色。
這裡總面積10426公頃,其中濕地面積7454.63公頃,佔總面積的71.50%。濕地上,生物可謂豐富,有植物65科、264屬、468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大豆也在其中。有底棲動物3門、6綱、10目、12科、26屬、40種,魚類5目、9科、48種,佔黑龍江省水生脊椎動物總數(113種)的42.5%,兩棲爬行動物2目、4科、6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丹頂鶴、白鶴、東方白鶴;二級保護動物灰鶴、白枕鶴、白琵鷺蒼鷹、雀鷹、白頭鷂、白尾鷂、紅隼、紅腳隼、灰背隼等二十余種。
記者看到,濕地一處樹林中,工作人員正在搭建鳥巢。
濕地上飛翔的江鷗。
哈爾濱市松北區濕地管理局基建科科長田軍介紹,今年,太陽島國家濕地公園將恢復鳥類棲息地7600多平方米,新建小型巢箱40個,人工招引巢樹巢80個,種植蘆葦和香蒲近3000萬株,睡蓮和荷花各100株,今年還要開建一個水系連通工程,河道清淤,打通水系,目前已經完成招標,預計清淤16萬立方米,總投資近400萬元。
科普 培養公眾保護濕地意識
哈爾濱濕地生態系統,在調蓄洪水、凈化水質、休閒觀光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哈爾濱市正積極建設科普教育基地,培養公眾濕地意識,讓市民了解濕地,保護濕地。
記者來到地處松花江流域的黑龍江哈爾濱松北國家濕地公園。
這裡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為濕地科普大課堂。濕地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據了解,該公園從2015年開始,先後接待萬寶小學、師大附小、北京青少中心、北京尚善公益基金會、林大國際交流學院等各種社會團體組織近萬人次,發放宣傳手冊1萬餘冊。
今年,哈爾濱市濕地科普宣教工作又有大動作。專項建設資金1805萬元的哈爾濱濕地宣教館即將向社會公眾開放。
開展科普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濕地,2020年10月30日,哈爾濱市濕地保護協會成立,哈爾濱濕地保護掀開了全民參與的新篇章,哈爾濱市濕地保護協會會長、國家濕地專業委員會專家、東北林業大學教授于洪賢説:“當前一些濕地可以合理開展生態旅遊、生態體驗活動,但禁止在濕地裏開展餐飲、道路硬化、挖砂等破壞活動,今後將組織基層濕地保護者學習考察,進一步提高濕地保護意識和能力。”( 文/記者 史志強 攝/記者 郭俊峰 邵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