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古樸真實地裝滿四季
來源:黑龍江日報  |  2021-08-30 10:01:47

  “依阿呀!”

  “可拓!可拓!”

  古老的語言來自興安密林,鄂倫春族人傳習至今。

  大興安嶺北坡,呼瑪河下游的“十八站”,聚居著500多名鄂倫春族人,這裡青山環繞,綠水蜿蜒。地名源於清光緒年間由墨爾根(嫩江)修至漠河胭脂溝金礦驛站中的第十八個驛站。

這裡古樸真實地裝滿四季

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鄂族村 攝影 張磊

  自1953年下山定居後,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鄂族村村民過上了安定的現代生活。“由於鄂倫春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現在使用本民族語言交流的鄂倫春人越來越少。”村民戈曉華話語中帶著憂慮。

  鄂倫春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郭寶林和妻子戈曉華,一位75歲,一位69歲,老兩口在微信上創建了“民族文化交流群”,每天教24個單詞,講傳統故事,大家用鄂倫春語交流。現在微信群的規模越來越大,還吸引了不少專門研究語言的學者和大學生。

  “有些傳統故事,我第一次聽到,令人著迷。”村民戈麗紅説。

  兩位老人還辦起了家庭博物館,裏面陳列著吸引獵物用的“鹿哨”、古樸的皮衣、各式戰利品、野獸皮毛製成的帽子……“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鄂倫春族的文化。”戈曉華説。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能用鄂語進行日常交流。”鄂倫春民族中心校的80後教師戈月婷説。戈月婷是民族中心校走出去的鄂族大學生,畢業後返鄉任教,她現在教鄂倫春語和製作傳統的樺樹皮畫、民族剪紙。“在民族文化傳承上,我會更加自動自覺,希望做得盡善盡美。”戈月婷説。

  為了保護瀕臨失傳的鄂倫春民族語言,塔河縣委縣政府先後投入221萬元,建成了黑龍江鄂倫春族語言文化傳承與保護學習系統,開設了鄂倫春族語言校本課程。“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有責任去保護和傳承。”塔河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高波説。

  鱗次櫛比的鄂族新村、鮮艷醒目的倣“撮羅子”民宿、極具特色的民族服裝……千百年來靠狩獵為生的鄂倫春民族,與時代同行,守望並傳承著獨特的民族語言和文化。這朵民族之花,綻放在莽莽興安。

  鄂族村裏的特色民宿。(閆捍江 邱賀岩 記者 張磊)

編輯:于靈爽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