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市道外區長江路路段,鄰華南城商業區,依傍阿什河,有一處典型的城郊村,便是道外區團結鎮東風村。
走進東風村,乾淨整潔的水泥路,路兩側綠植茂盛,一戶戶雅致淳樸的農家院令人忍不住想進去一探究竟。
熱情好客的農家院女主人崔珍忙招呼記者到家裏坐坐。
崔珍家的院子一側墻上“爬”滿了鮮花和綠植。另一側的水池裏,池中央的噴泉如煙花般在水中絢爛綻放,成群的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青蛙、小鴨玩偶和綠植點綴在旁,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院子中央的休閒區,成片葡萄架下,擺放著方桌、藤椅,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吃飯、聊天。
“別客氣,嘗嘗,這都是我們自己種的,跟城裏的味道可不一樣。”崔珍端來了一大盆的黃瓜、柿子,與記者聊起了家常,“你看我們村建設得多好,變化老大了。以前沙石路,現在水泥路,看路上多乾淨利索,沒有垃圾,看到的全是滿眼的綠色,空氣好得很。”崔珍説。
東風村環境的治理,2018年是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從當年開始,村裏陸續硬化了22條巷路、種植了花草、粉刷沿街墻面40余戶、打通了防火通道、修建了9處垃圾站。
環境治理的過程,艱辛曲折。
“前期清障最難推進!”東風村黨支部副書記孔慶玲回憶道。
防火通道曾被陳舊垃圾、違建豬圈、柴草垛堵了10年。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糞便隨處可見,人行車行十分艱難。這樣的場景被孔慶玲用攝像機記錄了下來。從防火通道的一頭走向另一頭,深一腳淺一腳,孔慶玲邊走邊錄,一趟下來用了30多分鐘,走廢了一雙鞋。
“分片兒、兩人一夥兒、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憑著披荊斬棘的勇氣,孔慶玲協同村“兩委”成員、網格員和村民志願者,“跑斷腿、磨破嘴”,一遍遍對不配合清障的村民曉之以理。結果,不言而喻。
如今的防火通道,整潔、暢通,還能看到村民在通道上散步。“以前走這條路,都得穿著靴子走。夏天不能開窗,味兒大,蒼蠅多得很。一到下雨天,泥坑裏全是碎柴火。現在走在這條路上心裏可舒暢了。”正在散步的村民張國珍説。
環境治理的結果,令人欣慰。
經過兩年的治理,村裏舊貌換新顏,獲得了2018和2019年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榮譽稱號。
環境治理的腳步,從未停止。
9月,東風村在村路、巷路兩側栽種芍藥、迎春花、金葉榆、果樹等;為22條巷路安裝路燈;改擴建文化廣場,將廣場從原來的500平方米擴建到1100平方米,廣場上建文化長廊、大舞臺,除原有的籃球場外,增設乒乓球臺、運動器械等健身設施。各項工程力爭國慶節前完工。
“建好硬環境,還要優化精神文明建設這個軟環境,東風村的明天才能更好。”孔慶玲説。
這幾年,村裏陸續組建了志願者團隊、秧歌隊、廣場舞隊,村民的業餘生活從喝小酒、打小牌轉變為參與到各項活動中來。
大事小事顯擔當,領導幹部帶頭幹,村民跟著一起幹。
打掃環境衛生,村民隨叫隨到;卡點值守,村民主動報名……村民思想素質提升很快,心中多了一份責任感,愛村如愛家。
村民崔珍(右)在自家院子裏與村民董玉平話家常。(記者 劉艷 記者 蔣國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