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護航神舟十二號平安回家的“哈工大力量”
來源:黑龍江日報  |  2021-09-18 09:34:01

  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著陸,航天員順利返回地球。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背後,哈爾濱工業大學多項技術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撐。

細數護航神舟十二號平安回家的“哈工大力量”

神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貨運飛船組合體交會對接模擬圖 供圖 哈爾濱工業大學

  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是我國目前研製的最大航天器。哈工大航天學院龐寶君教授團隊開發的空間碎片撞擊在軌感知技術在天和核心艙得到成功應用,該技術可在艙體遭到空間碎片撞擊時,為航天員和地面控制人員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提供依據,保護航天員安全。該研究團隊歷時7年,進行了百餘次小尺寸試件及近兩百次大尺寸艙壁結構件超高速撞擊試驗,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

細數護航神舟十二號平安回家的“哈工大力量”

航天員佩戴艙外服反光鏡出艙 供圖 哈爾濱工業大學

  空間機械臂是空間站的關鍵設備。哈工大航天學院齊乃明教授團隊研製的多維、高保真零重力裝調及試驗的系列裝備,圓滿完成了核心艙機械臂總體裝配和各階段的地面測試。該團隊從2007年開始參與研製,歷時10餘年,首創的氣浮式零重力裝配及試驗技術,為大型空間機械臂的研製和地面試驗作出了重要貢獻。

  空間交會對接是實現空間飛行器間在軌的機械連接、建立航天器聯合飛行的組合體和安全分離的系統。從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首次空間對接任務開始,到此次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的交會對接,始終有來自哈工大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持。哈工大材料學院王浪平教授團隊研製的離子注入與沉積工業化裝備,為空間對接機構上50余個核心零件的表面強化提供了設備條件,保障飛船與目標飛行器的可靠對接。

  哈工大機電學院趙傑教授團隊研製的空間對接機構地面測試系列裝備,在對接機構樣機研製、定型考核、發射前校驗等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團隊首創對接過程暫態動能等效的集約化模擬試驗裝置,解決了大品質飛行器對接過程全尺寸、高逼真模擬的工程化難題。

  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黃玉東教授團隊完成了神舟系列飛船12號逃逸系統發動機噴管擴散段關鍵技術的研製任務。該團隊發明瞭酚醛樹脂與增強體複合過程中的介面浸漬強化新工藝及其新裝備,極大地提升了發動機噴管的品質可靠性和安全性。

  今年7月4日,在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出艙活動中,航天員身著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完成了約7小時的艙外活動任務,哈工大材料學院金屬複合材料與工程研究所武高輝教授等團隊的技術成果為此作出了積極貢獻。

  反光鏡是艙外航天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武高輝教授團隊採用自主知識産權的光學級鋁基碳化矽複合材料技術,突破了傳統反光鏡徑厚比的極限,創造了1:25的超薄紀錄。

  艙外航天服的氧氣輸送管路是航天員的“生命線”。哈工大材料學院流體高壓成形技術研究所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一院組成合作團隊,採用發明的雙調熱介質成形技術,保障了航天員長期出艙活動期間的生命安全。

  航天員在天和核心艙做健康監測所使用的超聲設備,哈工大航天學院沈毅教授團隊參與了設計與研製。在研製過程中,團隊特別將航天器低功耗與可靠性設計方面的經驗應用於該産品中,並在高濕、高鹽、高海拔等複雜環境下的可靠性設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伺服機構蓄壓器殼體作為長七系列火箭伺服控制系統的關鍵部件,直接關係飛行控制精度的可靠性;五通件是火箭液氧增壓輸送系統中的核心關鍵件,直接關係四台並聯工作發動機的可靠性。哈工大和航天一院合作攻關,研製的火箭伺服系統耐磨動密封涂層輕量化蓄壓器殼體和整體五通件兩項技術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16年長征七號火箭成功首飛以來,哈工大材料學院周玉院士創新群體王亞明教授課題組研發的耐磨動密封陶瓷涂層技術,成功實現伺服機構蓄壓器殼體耐磨動密封涂層高品質穩定製備;苑世劍教授團隊研發的流體壓力成形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整體結構五通件並實現高品質穩定生産。兩項成果均成功用於長七遙一、遙二火箭,以及長七甲遙一、遙二火箭。(記者 趙一諾)

編輯:于靈爽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