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北縣東明朝鮮族鄉紅光村出國打工的年輕人,陸續返鄉了。讓他們回家的,除了對家的思念外,還有可以比肩城市的生活。
初秋,紅光村人家的房前屋後被金黃的天人菊簇擁。平房白墻灰瓦,與高樓錯落有致,私家車駛過柏油路面,路人不經意間與文化廣場、民族文博館、美食一條街、敬老院、運動場、採摘園相遇。這裡是鄉村,還是城市?令人一時難辨。
紅光村民族文博館 攝影 王白石
28歲的金英實,以前在外打工,後來回到了家鄉,住進村裏的高樓。家裏的傢具和家電,現代、時尚,一應俱全,和城市人家沒兩樣。她説:“自來水擰開就用,水溫不拔手,方便極了。特別是室內廁所,乾淨,無異味,冬天如廁不再擔心挨凍。”
當年蓋樓房時,每戶平均集資10萬元左右。8200多平方米集資樓落成後,吸引了周邊村子的村民前來買房。村民玄壽日説:“我們現在是想住樓房就上樓,想接地氣住平房就下樓。前些年樓房排污,靠吸污車定期清掏,糞污氣味大,影響村子環境衛生,去年排污管線和縣城並網後,再也不用清掏,也聞不到臭味了。”
2020年,紅光村新建成了污水管網系統,並納入縣城統一排污管網,推行了整村室內衛生廁所改造,實現了垃圾和污水治理城鄉一體化,項目的建成,解決了紅光村139戶村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問題,從根上改善了紅光村環境臟亂差問題。
現在的紅光村,通村公路硬化、中心村內道路和邊溝硬化、住房磚瓦化率、有線電視入戶率、中心村自來水入戶率,均達100%。村裏改造、新建民族特色民居和農民集資住宅樓提升了居住水準,安裝民族特色路燈、太陽能路燈、草坪燈及鐵藝柵欄和監控設備,全村通訊網絡設施實現全覆蓋,自來水納入縣城供水管網,污水處理也納入了縣城統一管網。
東明朝鮮族鄉黨委副書記路秀麗説,紅光村是朝鮮族少數民族村,近年來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村容村貌變美了,生活環境變好了。
今天的紅光村受益於提前謀劃發展藍圖。早在10年前,紅光村就開始編制規劃,明確鄉村發展方向。村裏先後編制了《紅光小鎮建設規劃》《紅光美食街規劃》《紅光小鎮生態公園旅遊規劃》等,制定了《産業發展規劃》。
搶抓機遇,讓紅光村搭上了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首班車。村裏向上爭取了一批項目,包括“興邊富民”項目、特色村鎮建設項目,以及省級新農村建設“以獎代投”資金等項目。
為了支撐民族特色産業發展,蘿北縣與村民共同投資1000萬元,打造了紅光美食街。政府投入部分,除了補貼房屋改造外,主要用於拓寬美食街道路,安裝特色路燈、草坪燈,栽綠化樹,種草坪等,建設了牌樓和村口休閒廣場等。美食街的建成和投入運營,使紅光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全縣鄉村旅遊亮點。
村裏還投資2600多萬元,建設了採摘園、農家樂、民族文博館、民族敬老院、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基礎設施項目。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村容村貌,帶動了鄉村旅遊發展,一年四季來旅遊和美食街就餐的遊客絡繹不絕。四海香飯店老闆鄭松哲説:“紅光村現在的生活,和城裏人沒啥兩樣,在家門口就掙大錢,村裏出去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發展了。”(記者 王白石 蔡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