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作為一種氣候資源正在被重新認識,並逐步成為我國東北地區資源配置和結構調整的新優勢,催生出冰雪旅遊、特色養殖、寒地試車、大數據雲存儲等新興産業,驅動“冷資源”利用向深層次拓展。而隨著蓄能和高效傳熱技術的發展,自然冷能這種綠色能源正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大慶冬夏之間有著70攝氏度的最大溫差,把這部分溫差轉化為“冷能”,就能産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杜爾伯特冰雪那達慕現場 攝影 趙吉會
重新認知和定義 冷資源
冬季將至,退休一年的大慶市民申先生已經準備好了去海南過冬。“但一些南方同學早就向我打聽好了,大慶的雪地溫泉和冬捕肯定是要體驗的。”申先生説。
“最冷的時候到最冷的地方去”。在消費升級和産業引導的雙重推動下,“冷資源”的價值愈發引起重視,並逐年釋放出“熱效應”,讓習慣寒冷的北方人看到了“熱錢景”。
“但是如果僅僅把‘冷資源’的開發等同於旅遊業,顯然是片面的。‘冷資源’的開發不僅僅是冰雪旅遊、冰雪産業,還有很多領域很多産業可以與‘冷資源’産生融合。比如黑河市充分發揮極寒地帶特色,積極發展寒地試車經濟,大興安嶺地區掀起的寒地動物養殖熱等等。”大慶師範學院經管學院院長劉楠説。
另外,北緯45度區域還是設立雲端中心的黃金地帶:年平均氣溫2至3攝氏度,全年至少8個月可通過冷空氣直接實現製冷,可大大降低雲端中心電力消耗,發展雲計算産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常溫環境中,自然存在的低溫差低溫熱能,簡稱‘冷能’,也是一種可利用的能量。”東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朱煥來説,大慶冬夏之間有著70攝氏度的最大溫差,如果能通過技術應用,把這部分溫差轉化為“冷能”,就能産生巨大的經濟價值,無論生産生活,都能從中受益。
連環湖“冬捕”活動 供圖 大慶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冷資源 是農業天然保鮮箱
以連環湖為代表的大慶“冬捕”活動,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
因為冬季是天然的冷庫,大慶的漁業養殖也在充分利用“冷資源”,加上漁獵文化的附加值,每年冬天大慶漁業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每年12月末至春節前,大慶漁民都會開展大規模冬季捕魚作業。以大慶連環湖漁業有限公司為龍頭開展的冬捕活動,還融入了雪地風箏花式錶演、冰上汽車拉力賽、雪滑梯冰尜等體驗式冰雪娛樂,僅冬捕當日就可吸引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5.4萬名,直接收入850多萬元。
大慶市擁有29.27萬公頃自然水面,佔全省20%。面積在100畝以上的水面就有284個,總面積接近3000平方公里,優質的水資源使得大慶漁業産業蓬勃發展。依託百湖冬儲野生魚,反季銷售效益翻番。
“在‘雙碳’目標和節能限電的雙重背景下,節能環保的製冷和貯藏技術就有了用武之地。”劉楠説。“1989年,日本北海道建成了世界第一座貯藏量為100噸的自然冰貯藏保鮮庫,運行期間,儘管庫外氣溫最高30余攝氏度,最低達到零下20攝氏度,但庫內溫度適中恒定在2至3攝氏度,濕度也在90%以上,保鮮效果非常好,保鮮期比機械製冷庫延長1至2倍。”
雪地卡丁車大賽 攝影 孫娜
冷資源 是工業新市場
不久前,華宏鋼構剛剛建成的公寓樓搬進了首批員工。這座公寓是華宏鋼構針對北方寒地特點,自主研發、設計並施工的裝配式鋼結構建築,是華宏新建築體系、構造做法、施工工藝以及新型材料應用日漸成熟的直接體現。華宏鋼構董事長朱宏志説,無論從城市建設還是工業經濟發展角度,因為裝配式建築的抗性強和施工快捷,寒地裝配式鋼結構建築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同時,與之關聯的建築材料、保溫材料和裝配技術市場,也是一個很大的蛋糕。
“冷資源”自然催生的還有冰雪器材裝備製造業。隨著冰雪運動在國內日漸推廣和普及,冰雪運動愛好群體正呈幾何級數增長,對冰雪裝備的需求量逐年遞增。
此外,寒地半導體照明、寒地新能源電池也都只有在寒地得到驗證才能推向更大的市場。就地研發、就地生産和檢測,自然要節約大量成本。
黎明湖的冰上火鍋 攝影 孫娜
雲計算和大數據更需要 冷資源
推動數字城市建設和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大慶正加速釋放産業基礎堅實、城市功能完備等優勢,致力於搶佔這一新型經濟形態制高點,聚焦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牽引集成城市數字化、社會治理數字化,進而實現産城融合、一體繁榮,更好地支撐大慶加快建設“三個城市”。
按照《“十四五”規劃建議》,大慶將積極培育“雲上”産業,組織實施“數字大慶”總體規劃。實現這一規劃的核心在於必須有一個足夠體量的雲計算數據中心。
“儘管哈爾濱已經有了‘中國雲谷’,但雲計算數據中心的高能耗是很大的壓力。在電力供應上,大慶因為國家再生能源綜合應用示範區的建設不斷擴容增項,大手筆大項目接連落地,未來的比較優勢會愈發凸顯。”劉楠説,“冷資源”能為雲計算數據中心節省大量的降溫耗能,加上逐漸凸顯出來的新能源電力優勢,大慶的雲計算數據中心有望形成集聚效應。
隨著大慶華為雲數據中心、大慶油田高性能計算雲數據中心、“數字龍江”雲計算産業集群(大慶)項目相繼投建,數據採集、數據挖掘及應用、雲計算、物聯網、新型顯示、晶片等上下游企業也將逐步集聚大慶。(王驍 記者 李民峰 趙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