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非遺從博物館走進生活中
來源:黑龍江日報  |  2021-11-09 09:29:07

  罕見的北方漁獵民族技藝,空靈莫測的薩滿文化形式,色彩斑斕的關東民俗風情……極具地域特色、突顯生活藝術的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這片沃土之上代代傳承,散發出瑰麗風采。如今,璀璨的龍江非遺已不再是“活在博物館裏的古董”,越來越多的非遺技藝正通過一件件立意精巧的創意作品,花式解鎖傳承之路。日前,記者來到位於哈爾濱市滿洲裏街的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展銷中心,探尋歲月濯滌的龍江非遺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與傳統對接,與時代共振。

龍江非遺從博物館走進生活中

布老虎

龍江非遺從博物館走進生活中

黑陶及木雕工藝品展示

  盡顯龍江非遺之美

  到訪過博物館商圈的遊客和市民,也許對緊鄰省博物館的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展銷中心並不陌生。從外觀看,它的外側墻體與牌匾裝飾端莊大氣而又不失古韻,讓人忍不住想要向裏多看幾眼;走進展銷中心,新中式裝修風格又為這裡增添了一份素雅。雖然總面積只有145平方米,但信步其中卻別有洞天,令人眼前一亮。金漆鑲嵌工藝産品精美絕倫,麥秸畫作品栩栩如生,木雕拓片、魚皮畫、剪紙、渤海靺鞨繡工藝品等各種非遺作品讓人應接不暇。在這裡,包括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音樂等非遺項目類別在內的千余件龍江非遺産品,正以生動的姿態展現著龍江非遺的豐富多彩。

  正對展銷中心入口處,一個被玻璃罩包裹展出的葫蘆狀傳統漆器甚是引人注目:精緻的肌理和質感散發著濃濃的古風遺韻,在燈光的折射下,泛出柔和的光澤。“這個作品名為《三色花敦葫蘆》,它用葫蘆本體作為胎體,經過25道髹漆、打磨、拋光等工序,歷時4個月完成。”省非遺中心副主任宋雪傲向記者介紹,據歷史考證,大漆工藝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金漆鑲嵌作品所獨有的厚重歷史底蘊,也使其成為館裏最受歡迎的非遺作品之一。

  沿著“三皮技藝”“傳統釀酒技藝”“刺繡技藝”等展示區踱步前行,記者發現這裡好似一塊吸鐵石,將多元、包容、創新的龍江文化精神聚集於此,這些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龍江非遺産品讓人眼花繚亂,也讓人由衷佩服非遺匠人的絕妙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聯合申報項目)的望奎皮影戲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而此刻,精美絕倫的皮影人被裝裱起來懸挂在墻壁上,人物造型逼真,色彩明艷,彰顯著巧奪天工的雕鏤藝術;獲得我省旅遊紀念品金獎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麥秸工藝作品《東北虎》,通過搶絲技術,粘合製作而成,東北虎形象立體逼真,連最細微的毛髮都根根分明,令遊客驚呼“神奇”;國家級非遺項目渤海靺鞨繡作品《戴虎頭帽的孩子》用70余種用色製作而成,作品表現出中國傳統的虎頭帽與世界品牌的碰撞;佩戴有頭飾、胸前有銅鏡和銅鈴的鄂倫春族的薩滿服飾,是鄂倫春族最後一位薩滿“關扣妮”生前最後一件作品,不僅極具民族風情,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傳承價值。

龍江非遺從博物館走進生活中

樺樹皮鑰匙扣、胸針

龍江非遺從博物館走進生活中

《三色花敦葫蘆》

  堅守中的革新

  黑龍江有太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儘管受空間限制,這裡無法一一陳列。不過,非遺傳承人在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在作品中融入黑龍江本土文化元素,使傳統與時尚碰出火花,賦予龍江非遺更精彩的生命力。

  館內進行展陳的魚皮、樺樹皮、狍皮的“三皮文化”,在表達白山黑水間赫哲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生活細節的同時,還衍生出各類實用産品:古樸典雅的毛衣鏈、造型各異的鑰匙扣、時尚精美的中國結魚皮挂件……吸引了很多喜歡文創産品的年輕人;樺樹皮畫傳承人根據展館的整體風格,現場創作的《雪域塞北》,採用天然的樺樹皮,手工修形後與油彩進行搭配,描繪的是雪鄉的場景;滿族刺繡被廣泛用於服飾、手提包、胸針、旅遊紀念品等方面,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還以黑龍江冰雪景觀為主題,表現出銀裝素裹、幽徑飄逸的冰雪世界;海倫剪紙不再局限于一張紙上的模樣,還被運用到冰箱貼、家居擺件等,創意之下誕生出無比巧妙的美物,讓人愛不釋手;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文字拓片是用宣紙和墨汁將器物上的文字清晰地拷貝出來,由其衍生出來的杯墊、桌墊、餐墊等文創産品黑白分明,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奧秘,值得人們駐足凝神。

  展銷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展館開門納客至今,幾乎月月都會有團體來到這裡參觀,近距離感受龍江非遺的別樣魅力。而這些換新顏的老手藝、老物件,由於其獨特性和觀賞性,成為很多外來遊客購買伴手禮時的首選。

龍江非遺從博物館走進生活中

服飾展示區

  延伸平臺激發民眾參與感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弦歌不斷,薪火相傳。目前,我省共有4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429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展銷中心,已成為非遺保護成果展示的重要載體和呈現方式。這些彌足珍貴的民族文化菁華彰顯了黑龍江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內涵。在這裡展出的非遺作品以點帶面,不僅展示出龍江非遺的無限魅力,更讓今人沒有理由不去保護和傳承這些精髓。

  “一個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往往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省非遺展銷中心是展現我省歷史文化的窗口之一,但它又不同於傳統博物館,使非物質文化遺産無形的精神層面、‘活態性’的實踐過程更具文化感染力。”宋雪傲説,每週末以及節假日期間,這裡都有麥秸畫、糖塑、葫蘆烙畫、剪紙、布藝、樺樹皮畫等相關非遺項目進行現場展示,看似高深莫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變得觸手可及,吸引著大量市民參與體驗。而這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宣傳、展示以及推廣傳承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形成“非遺展示——觀眾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發展”的良性循環,令非遺展示中心傳承功能發揮到極致。“歸根結底,這裡是一個平臺、一個導覽,它應當有更廣闊的延伸,成為我省非遺傳承傳播、展示展演展銷等工作的起點。接下來,我們還將借助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等重大節假日,主動走進社區、走進校園,通過展示展演展銷等活動,激發民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利用有效宣傳展示促進平臺銷售功能,為我省非遺傳承人搭建進市場長期有效的端口,將古老、珍貴的非遺文化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宋雪傲説道。(文/攝 記者 劉欣)

編輯:劉才星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