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飛”起來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02-23 16:23:52

  這些日子,可忙壞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滿繡坊民間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賈秀蘭,她帶領公司的員工們正在設計《冰雪鏡泊湖》《冰雪飛揚》《童話雪鄉》《千里冰封》等20多個以冰雪為主題的寧安滿族刺繡産品,準備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推出。在她看來,借助於北京冬奧會這個全球矚目的盛會,將進一步提升寧安滿族刺繡的影響力。

  寧安滿族刺繡(簡稱“寧安滿繡”)因誕生於滿族聚集區寧安市及流人文化代表地寧安市寧古塔而得名。由於歷史原因,這一瀕臨消失的古老刺繡技藝,經過滿繡坊的挖掘、整理、傳承、創新後,重新綻放出其歷史價值。國家級非遺項目寧安滿繡代表性傳承人賈秀蘭説,非遺作為歷史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為此,滿繡坊10多年來一直在寧安滿繡傳承上做文章,使得該項目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讓非遺“飛”起來

賈秀蘭為孩子們講解寧安滿繡傳承史 供圖 寧安市文化館

  潛心研究  持續推動

  現年67歲的寧安滿繡第四代傳承人賈秀蘭從10歲起,就跟母親學習寧安滿繡。到了16歲時,拜第二代寧安滿繡傳承人張雪芹為師學習滿繡。為系統學習滿繡技藝,賈秀蘭又向第三代傳承人滿族刺繡老藝人陳玉華拜師學藝。為了能夠深入挖掘整理滿族刺繡技藝,她多次拜訪年逾百歲的刺繡藝人王芝茵老人,並先後五次赴江南尋師訪友,學習借鑒蘇繡、魯繡、蜀繡、湘繡等多種技藝。再加上她大學時期就讀于牡丹江師範學院並在中央音樂學院進修音樂和美學專業,文藝理論和聽覺藝術素養使她對繪畫、刺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據賈秀蘭介紹,寧安滿繡沿襲了女真族人釘線的民間藝術,並有了新的發展,在顏色的選擇上,既繼承了女真族人選用黑線的特點,又借鑒了漢族人使用多種彩色線的特點;在底襯原料和顏色的選擇上,寧安滿繡改變了女真族人用白色粗布和白色皮革做底襯的習俗,學習漢族刺繡選用彩色的布料做底襯;在圖案的設計上寧安滿繡不僅有花邊,而且有比較完整的花、鳥、魚、水等圖案,形成了寧安滿繡自己的圖案表述。

  經過多年發展,寧安滿繡作品在繼承原有風格的基礎上更具強烈的民族、地域特色。其造型誇張、粗獷拙樸,色彩艷麗,冷暖對比強烈,構圖細膩,具有樸實的情感和吉祥如意的寓意。作品題材也更加廣泛,涉獵山水、花鳥、草蟲、走獸等各個領域。其品類有緞繡、布繡、納紗等10余個種類,其針法有平針、長針、雙套繡等10余種。寧安滿繡2013年被列入黑龍江省省級非遺名錄,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非遺中心主任于志勇説,寧安滿繡經過幾代藝人的傳承與發揚,以針代筆,以線代色,筆法涉及國畫、工筆、素描、油畫等多種繪畫藝術之長,已經成為當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重要一員,具有很強的傳播和收藏價值。

  讓孩子們體驗傳統文化之美

  近年來,寧安滿繡在重視向非遺愛好者傳承的同時,加大了其進校園的步伐。滿繡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新時代進行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從孩子抓起。

  2016年,寧安滿繡走進寧安實驗小學,4年累計有200多名小學生學習寧安滿繡技藝。霍梓萌是實驗小學學生,非常喜愛寧安滿繡,不但在滿繡課堂上認真聽講,課餘還到滿繡坊進行學習和實踐,經過3年多的認真學習,現在的她已能夠獨立完成寧安滿繡作品。她説,我愛上了寧安滿繡這門技藝,我要和它一起成長。

  2018年初,滿繡坊與寧安市職業教育中心合作,寧古塔滿族刺繡傳承創新培訓基地搬遷至寧安市職業教育中心。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訓學員530人,並有了67名固定學員,已經形成持續性、常態化的非遺教習職業課程,有效促進了非遺項目與教育深度融合。該校高三學生張政和楊磊從高一時開始學習滿繡,從一開始的坐不住、沒耐心,到現在風雨無阻上刺繡課,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學習刺繡後,兩個男孩在平時文化課學習中能“坐得下來”“學得進去”,他們説,自己做事情比之前更有耐力、肯堅持,待人處事有了很大的轉變。

  寧安市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開展滿繡進校園活動,深化素質教育,打造幸福課堂,激發了師生愛國愛鄉熱情,調動了師生學習優秀地域文化的積極性,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

  在發展中傳承

  賈秀蘭認為,發展是最好的傳承。為此,她于2008年創辦了寧古塔滿繡坊,目的是在普及傳承寧安滿繡技藝的同時,讓廣大群眾受益於這門非遺項目。

  29歲的聾啞女孩林博走進滿繡坊後,滿繡坊挑選了最優秀的繡娘,從拿針教起,慢慢到使用各種針法、再到繡出簡單畫面乃至複雜的圖案,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現在的她不但有了嫺熟的刺繡技能,還能夠進行構圖創意,並且有了不菲的收入。她表示,是寧安滿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刺繡中實現了自我價值。

  像林博這樣通過走進滿繡坊、改變命運的人還有很多。據了解,自滿繡坊成立以來,已培訓寧安滿繡學員1.38萬人,擁有合作繡娘370余人,這些繡娘不但有了經濟收入,她們的作品也在不斷産生影響力。譚佳麗的《翠玉白菜》《唐卡》、王海燕的《夾包》等作品都獲得了國家、省市級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解決下崗職工的就業及提高她們的收入,滿繡坊先後招收了3000多名待業婦女,舉辦了20多期培訓班,使得這些下崗職工有了經濟來源。

  如今,滿繡坊已發展為集設計、繡制、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企業,註冊的“寧古塔滿繡”商標被認定為牡丹江市知名商標。賈秀蘭説,寧安滿繡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的文化內涵。“下一步,在繼續推動非遺進校園的同時,還要加大‘非遺+旅遊’發展力度,通過寧安滿繡進景區、打造旅遊紀念品、創建參觀景點等方式,讓寧安滿繡成為當地旅遊産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她説。(中國文化報駐黑龍江記者  張建友)

編輯:牟海微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