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項高新技術+五圖” 疊加“繪”出智慧農場
來源:東北網  |  2022-08-22 15:01:57

  東北網8月18日訊 (通訊員 潘愛龍) 秋日裏,北大荒集團創業農場有限公司工廠化育秧生産基地,忙碌的工人正在新建的智慧鋼骨架大棚中作業,建成後的智慧大棚將把自動通風、控溫、控濕、澆水等多種智慧技術融為一體,達到國內領先水準。

  “快把剛採摘的榆黃蘑給第一管理區的職工送去。”從育秧疊盤暗室中傳來了工人的對話,前一日近200斤的榆黃蘑和玉髯蘑已經出菇,工人們連夜採摘正在為農場職工分發。據悉,這個疊盤暗室的中央集成系統能夠達到自動控溫、控濕、控水的效果,使原本近10天才能長出的秧苗,48小時就能達到立針期,有效解決了常規育苗過程中出苗慢、苗不勻、素質差、漏秧多、成本高等多個難題,平均每畝節省20元。育秧結束後,閒置的疊盤暗室又被農場二次利用起來,為培育菌類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既讓農場職工嘗到新鮮的蘑菇,剩餘的還能創收。

  走出疊盤暗室,一個“顏值擔當”的橘紅色機器人,守護在育秧流水線旁,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負責人孫國棟告訴記者,每年春季農忙時,這個機器人可以獨自完成8個人的工作量。這條流水線可提供播土、澆水、播種、覆土、出盤、疊盤、入箱的“一條龍服務”,每天完成一套暗室11000盤的育秧。

  順著流水線的方向前行,一片鬱鬱蔥蔥撞入了記者的視線。在即將收穫的季節,為什麼又重新育起了秧苗?記者帶著疑問走到近前詢問,正在為秧苗澆水的工人説:“這是長毯式育秧對比實驗,一旦試驗成功將突破常規育秧模式,有效節省用工成本。”

  另一側長約20米的苗床土堆和左側14萬張育秧硬碟整整齊齊地碼在一起,為明年的春耕生産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在距離疊盤暗室850米的智慧農機技術集成應用示範區,記者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一望無際的稻田已經微微泛黃,顆粒飽滿的水稻在微風中散發著淡淡的稻米香。稻田邊矗立的蟲情監測燈實時監控著水稻蟲情信息,小型氣象站實時將溫度上傳到智慧平臺,葉齡觀測儀360度觀測水稻長勢,無一不彰顯著現代化高科技的氣息。

  這裡也見證了農場今年應用的本田標準化改造、缽育擺栽、寬窄行插秧、黑土地保護、密苗機插、智慧灌溉控水、有序拋秧、超早育秧、旱平免提漿、秧田智慧化管理等十項高新技術。

  隨後,記者驅車行駛在去往水稻數字化管理平臺的田間路上,孫國棟告訴記者:“今年農場大力開展本田標準化改造,將原有的497塊小格田改成94塊大格田,每100畝就能增加3畝面積,增産3600斤。改造後形成了路相連、渠相通、埂成線、田成網、灌排結合的高標準農田,為後續實現從種到收全過程無人作業奠定了基礎。”説話間,車窗外的稻田飛速掠過,一條路、兩邊池,過去不敢想的事,如今已變成了現實。

  在水稻數字化管理平臺,由全場八個管理區土壤信息分析“繪”成的“肥力圖”,變數施肥插秧信息分析“繪”成的“施肥圖”,光譜圖像檢測、預報“繪”成的“施藥圖”,衛星遙感技術統計分析“繪”成的“長勢圖”和作物産量分佈差異分析“繪”成的“産量圖”,這五張“圖”最終上傳到水稻數字化管理平臺,形成了農場智慧農業的“集成晶片”,控制著全場智慧農業的“中樞神經”,智慧農業的美好畫面正徐徐展開。

編輯:劉才星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