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趕上好時代,更要種好咱的黑土地” 冰城“新農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種夢想
春天,姚宏亮駕駛新研發的覆膜插秧一體機播下“希望的種子”。
金秋稻穀黃,開鐮收割忙。9月2日,在延壽縣加信鎮太和村的高産高效示範田裏,伴隨著陣陣轟鳴聲,飽滿的稻穗捲入收割機中,切碎的秸稈從收割機尾部排出,一粒粒金黃的稻穀盡收“囊中”。
“這束稻穗結有190多顆稻粒。”蹲在田間,將手上的稻粒數過之後,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宏亮滿臉興奮地説:“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從普通的農村青年成長為帶領社員共同致富的“引路人”,從地道的“農把式”變成科技興農富農的“領頭雁”,姚宏亮説,腳下的黑土地就是他築夢、圓夢的地方。這位冰城“新農人”一路把汗水和智慧澆灌在希望的田野上,正如他所説:“趕上了好時代,更要種好咱們的黑土地!”
“要在稻田裏闖出條新路”
2003年,一個鄉村青年從省城回到了老家延壽。撂下行囊,他一頭扎進了自家稻田。他就是在東北農業大學培訓回來的姚宏亮。“當時很多人勸我在城裏找份工作,可我覺得民以食為天,種地務農大有可為。”
怎麼種好地、打好糧?開了眼界、長了本領的姚宏亮告訴自己:“要在稻田裏闖出條新路。”盯著地裏和稻秧搶養分的雜草,姚宏亮找到了突破口。“咋能不用農藥清除雜草,還能種出綠色、有機的好水稻?”姚宏亮每天都在心裏盤算。
一次偶然的機會,姚宏亮發現裝肥料的袋子飄到地裏,被袋子壓住的一小片稻田長不出雜草。他靈機一動:“如果我把土地都蓋上生物可降解膜,稻秧穿過膜插在地上,是不是就能用物理方式除草呢?”
敢想敢幹,姚宏亮先在自家田裏做實驗。當時,周邊鄉親都撂下自家的活計,圍在姚家的稻田邊,像看“外星人”種地一樣,看著姚宏亮為稻田“貼膜”。有人給姚宏亮的母親報信:“快去看看你們家小亮吧,在地裏瞎整呢!”從那時起,“姚瘋子”的外號就在村裏傳開了。
靠覆膜技術解決了除草難題,姚宏亮還“攛掇”鄉親們棄用化肥,使用農家肥。“不上化肥,莊稼能長好?”鄉親們心裏畫著問號。姚宏亮決心用收成説話。經過連續三四年的反復試驗,覆膜田技術成功了。姚宏亮“貼膜”種植的稻田不僅不長雜草,稻秧更壯,而且稻田節水達40%以上,還增加有效積溫200℃~300℃,憑藉這項技術,讓地處第二積溫帶的延壽縣可以成功種植稻花香等優質晚熟品種。
“這‘姚瘋子’真幹成了!”鄉親們豎起大拇指。拿到了“綠標”,申請了專利,姚宏亮還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帶領更多村民種覆膜田,綠色、有機的延壽大米開始銷往全國。姚宏亮説,那一刻,收穫的不僅是沉甸甸的稻穗,心中更裝滿了“職業農民”的驕傲。
“農民挑上‘金扁擔’,黑土地更有力量”
走進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糧倉外,一排造型各異的農機陳列在此,格外吸睛,這是姚宏亮十餘年來的心血。“十餘年來,我帶領社員研發一代又一代覆膜插秧機,目前已經更新到了第六代,我們實現了覆膜插秧一體完成,而且是無人駕駛衛星導航。”姚宏亮言語裏透著自豪。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上演“動力變革”,希望的田野上,科技動能激蕩。姚宏亮帶領社員既是真切的感受者,更是變革的參與者。
“這臺是合作社今年新研發的無人駕駛智慧化覆膜插秧一體機,不僅提高了插秧效率,更節省人力。”姚宏亮介紹。無人駕駛的智慧插秧機用上了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插秧前,社員們提前設置規劃好工作路徑。插秧機就可以實現無人駕駛,在田間自主完成插秧作業。機器所過之處打孔、覆膜和水稻插秧所有環節一氣呵成。田間作業時,智慧化機械還可以自主完成避障、掉頭和轉彎動作,大大提高了插秧的精準度和效率。
現代化“鐵牛”在田間馳騁,螢幕裏“長出”數字農業。走進合作社監控室,大螢幕上閃動著一張張精密的圖表和一串串翔實的數據,這是田間一套遠程監測系統實時回傳來的數據,它們全天候見證水稻生長。合作社建設了省級物聯網高標準樣板示範基地,完善了産品品質追溯系統,並完成了智慧氣象監測系統的搭建。依靠智慧系統可以對水稻長勢、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風力、風向、降雨、二氧化碳濃度等進行實時監測,平臺獲取信息後進行綜合分析,科學確定田間管理方案,大大提升了管理能效,實現了農業管理科學化、系統化、精準化。
“過去提到農業,總是面朝黑土背朝天,是件辛苦活兒。農業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産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是冰城農業發展的趨勢。”姚宏亮説,如今農民挑上了“金扁擔”,黑土地也更有力量。
“有底氣當好鄉村振興路上的‘領頭雁’”
“今年秋收已經啟動,應用了新的育苗技術,用上新型農機,水稻畝産預計可比往年增加近100斤!”在合作社每月一次的例會上,姚宏亮興奮地説。會上他還告訴社員一個好消息——“我們自己的稻米加工廠正式投産了!”
走進剛建成的稻米加工車間,流水線上金燦燦的水稻經過十余道工序後,變成了晶瑩剔透的綠色米、有機米、胚芽米,銷往省內外。從加工車間來到小包裝車間,六七位鄉親穿著統一的工作服正在熟練地灌袋、稱重、封裝。“家裏種著地,廠裏打著工,不出村屯掙了月薪,誰心裏不美呀?”鄉親們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産業拔節生長。“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這“兩頭兩尾”正在釋放産業化“紅利”。“這也給合作社發展提供了方向,從稻場到賣場,我們要延長産業鏈,冰城好水稻不僅要種得好,更能賣得好。”在延壽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姚宏亮帶領社員建起了年加工能力近7萬噸的稻米加工廠,建成恒溫儲存倉庫,新鮮稻米常年供應全國市場。
聊起十年間黑土地上的新變化,合作社裏的新發展,姚宏亮眼裏總是閃著光。當年那個背著行囊回鄉的毛頭小子,已經成長為合作社的“掌舵人”,“新農人”裏的佼佼者。可姚宏亮説,他永遠是那個敢試敢闖、在稻田裏打拼的普通農民。
“趕上了好時代,更要種好咱們的黑土地!”姚宏亮帶領社員們已經著手研發新一代覆膜插秧機,合作社也正與科研機構合作,培育更適合寒地黑土的水稻新品種。“努力幹出新成績,我有底氣當好鄉村振興路上的‘領頭雁’。”姚宏亮説。(文/攝 錢璽勇 哈爾濱日報記者 郝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