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製品産品展示。
進入年終歲尾,哈爾濱市呼蘭區內多家食品企業開足馬力忙生産,保障市場供應。記者採訪中發現,不少企業積極轉型,告別原糧型的經營方向,向生産營養均衡型、保健型和口感更佳的食品邁進,研發生産健康理念下的功能型食品,同時銷售模式也從線下為主變為線上為主,呼蘭深加工食品香飄大江南北。
産銷兩旺 加班加點生産忙
記者近日來到位於呼蘭區長嶺鄉的哈爾濱市興利米製品有限公司(簡稱興利米製品公司)生産車間。“現在都是訂單式銷售,當天生産的食品,第二天就發貨。疫情防控優化後,物流暢通了,每天接到近兩萬個訂單,工人加班加點生産,勁頭很足。”公司總經理曹興光説。
在長嶺工業區內的哈爾濱市益民醬油廠(簡稱益民醬油廠)記者看到,包裝生産線上的工人在緊張地工作,包裝好的成品源源不斷地出廠。益民醬油廠廠長趙志成笑著説,現在手裏壓貨一萬多單(箱)。企業近兩年與網紅合作,網上銷量逐漸增多,為此新開設了一個包裝車間,還增加了新産品,産品銷量和品牌知名度實現雙上漲。
工人包裝食品。
記者走訪呼蘭區食品企業了解到,許多食品加工企業目前都在有序恢復生産,增加用工量,快速提高産量,爭搶年底和春節期間的消費市場。興利米製品公司現在每天發出貨物3萬斤左右。今年截至11月底,公司已實現食品銷售額3000多萬元。哈爾濱哈秋司食品有限公司(簡稱哈秋司)也在陸續恢復生産,現在每天可以生産2000~3000斤傳統紅腸。
長嶺鄉區域辦主任崔春閣告訴記者,長嶺鄉是呼蘭區食品深加工企業集中的區域,有19家加工企業,目前都在緊張地加班加點,12月份將出現一個産銷兩旺的好局面。
做大做強 積極轉型拓市場
當前,傳統糧食初加工競爭進入紅海,企業只有轉向具有專利保護的健康食品的藍海才有出路。這是食品消費升級後,食品企業得出的共識。
功能性食品和健康食品的研發成為企業發展瞄準的方向。當下,興利米製品公司正在轉型生産功能性食品,深度開發玉米食用方法。以前玉米只能粗糧粗吃,經過創新,現在玉米麵可以與小麥麵一樣蒸饅頭、包餃子。“具有高纖維低澱粉含量的玉米麵,屬於功能性健康食品,未來如果成為健康主食,市場將是巨大的。”曹興光激動地説。
要在市場中站穩腳,創新必不可少。據了解,呼蘭區食品企業與各農業、食品類的大學院所合作,每年拿出一定的費用,把企業作為基地,用以開發新型食品,新型食品既能保證身體營養均衡需求,又能保持良好的口感,同時還要滿足快餐的需求。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興利米製品公司當家産品“玉米糊”之所以暢銷南北,一方面是糧食品種獨特,另一方面是工藝和口感。目前,該公司已有實用新型專利10個、實用新型專利配方3個。為保持市場競爭力,該公司明年將與東北農業大學深入合作,研發更多新産品。
據趙志成介紹,為適應食品消費新趨勢,目前,益民醬油廠主動在改變食品食用形式,以往整袋賣大醬,現在把大醬、蔥薑蒜等通過適配做成料包,炒菜、燉菜、速食時直接下鍋,既營養美味又方便快捷。
關於食品發展方向,呼蘭區副區長賈玉國説,緊抓當今食品消費新趨勢,利用所處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呼蘭區將打造“北方食谷”“中央廚房”。該區將挑選一批食品企業,培育做大做強、做出規模,如黑龍江省華陽農業有限公司的鮮食玉米、興利米製品公司的玉米糊。同時引進如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等大型食品企業,拉長産業鏈,做專業化、系統化開發;聯合東北農業大學等院校,強力推進産學研用合作,大力發展深加工産品,把原生大豆、特色玉米等傳統糧食做深做透,做出一批具有規模的大型食品頭部企業。目前,全區已有30多家食品深加工企業;新簽約10余家,明年將在呼蘭開發區陸續落戶投産。
雙管齊下 網上銷售接單網下體驗購買
網紅經濟重塑行銷模式。據曹興光介紹,他們目前正在建第四個直播間,分別開展農村題材、工廠題材直播,現在有網上直播員15人。為促進銷售,他們正積極培育自己的網紅。
線上接單、線下體驗購買,已成為食品銷售的新形式。大型超市裏的品嘗體驗、網上的體驗裝相互支撐,缺一不可。興利米製品公司的銷售網覆蓋了全國3.6萬個超市,但仍然不敵網紅帶貨。“同樣的超市數量,3年前後的變化巨大,雖然受疫情影響,我們食品銷售額還是增長了近一倍,增長量都在線上。”曹興光告訴記者。
益民醬油廠的大醬採用傳統工藝,因品質好兩年前被某知名網紅選中,提出改進包裝後列入其帶貨銷售目錄。“現在,這名網紅已經不再給我們帶貨,但這種銷售模式形成了,我們也培養了自己的網紅。過去銷售全部是線下,現在線上銷售額佔總銷售額七成多。”趙志成説。
針對銷售模式的變化,呼蘭區政府也積極引導,促進網紅培訓,引進網紅為企業帶貨,區長更是走進直播間變身網紅帶貨。“我作為負責招商的副區長,為一些企業直播帶貨,既可以深入了解企業及其需求,也能及時為企業做好服務和政策引領。”賈玉國告訴記者。(文/攝 黑龍江日報記者 李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