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興産業促就業 走穩脫貧路
來源:黑龍江日報  |  2023-02-14 09:33:13

  過去的一年,望奎縣蓮花鎮廂黃後三村脫貧戶初立忠有一筆不錯的增收賬。“去年,我和老伴在村上富林園成果蔬園區做櫻桃樹技術員,一年收入近3萬元。還在村裏的光伏發電項目從事保潔員工作,日常為發電板清理積雪、處理雜草,一年能收入近5000元,家裏種植的20多畝玉米去年收入了近5萬元。”初立忠説,脫貧是穩穩噹噹,現在要爭當致富戶。

  “就業一人、致富一家,創業一戶、帶動一方”。綏化市紮實推進穩崗就業,確保脫貧人口就業有崗位、培訓有渠道、增收有延續,助力鄉村振興。

  就業崗位就在家門口

  為了促進脫貧群眾就業,綏化市抓實幫扶車間開發。為吸納479名脫貧勞動力就業的67個就業幫扶車間,發放獎勵補貼21.4萬元。為吸納18名脫貧勞動力就業的企業,發放社會保險補貼14.04萬元。同時抓實自主創業扶持。為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創業提供指導幫扶,組織開展了創業培訓班217期,培訓5436人,發放培訓補貼244萬元。加大創業擔保貸款和一次性創業補貼發放力度,為631個自主創業農民和返鄉農民工發放貸款1.11億元。

  在望奎縣廂白鄉前惠五村,2017年投資120萬元建成筋餅加工廠,生産“百年老鎮”品牌手工筋餅,先後帶動近50名脫貧勞動力就業,人均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

  在綏化市各縣區鄉村,脫貧戶依託縣裏的産業、村裏的扶貧車間、自家的庭院等拓寬增收渠道。綏化市以“興産業、促就業”為目標,通過壯大主導産業、發展鄉村産業,培養致富能人等舉措,為脫貧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興産業 促就業

  蘭西縣長江鄉長江村村民李文學,是該村的脫貧戶。2022年,李文學將自家的五分地小園子利用了起來,一茬種大蒜,二茬種白菜。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小菜園給李文學帶來了4000多元的收入。“小園早早就整完了地,打完了壟,就等雪開化了,好研究今年種點啥。”

  綏化市全市現有鄉村産業項目2185個,其中扶貧(銜接)資金建成項目1133個,在促進就近就地就業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青岡縣圍繞“玉米百億”發展目標,建基地、育龍頭、強加工、創品牌,為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搭建了就業平臺,2022年,全縣鮮食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7萬畝,輻射帶動21家加工企業長期或臨時安置脫貧戶、監測對象等就業4000余人,年收入3500萬元。

  明水縣興仁鎮興發村致富帶頭人呂蘭雙,牽頭組建興發笤帚糜子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農戶以地入股全程託管、農戶分散經營訂單回收、務工增收”三種幫扶模式,年均用工達1萬餘人次,發放工資220余萬元。

  綏化市堅持實施“四大工程”,打好鄉村振興“組合拳”。開展“百村示範、千村共進”活動,一批鄉村振興示範村脫穎而出。海倫市東風鎮仁東村入選“國家級村級實踐交流基地”候選單位並通過評估。制定引進人才“金十條”,鼓勵支持各類人才向農業農村匯聚。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實用人才9.53萬名,“鄉村振興大學生萬人計劃”實現全覆蓋。開展“寒地黑土黨旗紅”主題實踐活動,全市160個鄉鎮全部建立創業興村黨支部,帶動發展強村富民産業86個,增收4.4億元。推進“政銀擔農”“興銀擔”“興銀信”模式,貸款總額實現36億元,為農民減損增收1.45億元。

  出家門進廠門 返崗務工點對點

  “馬上就要返崗務工了,服務政策熟不熟?隨身物品都帶上了吧?”6日是農曆正月十六,一大早,在綏棱縣文化藝術中心,綏棱縣農民勞務輸出工作專班的工作人員正在叮囑外出務工人員做好臨行前的各項檢查。這次3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將在交警的護送下,“點對點”乘坐大巴專車前往江蘇、河北、建三江等地,開啟新一年的外出務工之旅。

  綏化市通過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綏化就業大集”等系列就業服務活動,積極為勞動力供求雙方搭建對接平臺。與寧波市建立“一對一”的勞務協作關係,與無錫、湛江、哈爾濱、大慶、大連等地40余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協作關係,提供用工崗位8232個。培育安達汽車維修與駕駛、望奎假發編織、海倫食用菌栽培等勞務品牌12個。

  綏化市深入實施“技能綏化”,採取送技能下鄉、集中培訓、線上培訓等方式,開展大規模、多層次、有特色的職業技能培訓。2022年,全市開展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2.23萬人,其中脫貧人口1868人。實施“技能綏化”“創業孵化基地”等行動,脫貧戶監測戶實現就業5.89萬人。2022年“雨露計劃”補助3651人次547.65萬元、跨省外出務工交通補助7356人364.8萬元、生産獎補4487人351.4萬元。

  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主線,綏化市努力在增強脫貧群眾發展信心、提升脫貧地區發展能力上下功夫,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據了解,2022年,綏化市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業達到5.89萬人,全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5651元,較上年增長1927元,增幅14%。( 黑龍江日報記者 董新英)

編輯:于靈爽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