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區“新農業”成為鶴崗“後花園”
來源:黑龍江日報  |  2023-02-21 09:15:00

  放大城鄉結合區位優勢,做足城郊特色農業文章,大力發展城郊“新農業”。近年來,鶴崗市東山區用於發展特色城郊農業的投入達2600余萬元,城鄉融合發展,變身城市後花園,助力區域經濟發展,農業收入四分天下有其一。

  正月裏,記者慕名來到東山區蔬園鄉新生村,走進了一個5000公里內、能用一部智慧手機實時管理操控的智慧溫室大棚,感受了一次冬日城市裏“新農業”的田園氣息。室外寒風習習,棚內的哈密瓜苗已有10釐米高,一片綠油油。

  大棚承包人“新農人”李福海現場演示了用手機調溫、調濕和監控,並指著大棚墻壁上的溫室手機智慧控制器説,“無論我是否在大棚,只要不出手機信號區域,按照事先設定好的種植管理參數,就可實時管理大棚。”像這樣的智慧溫室大棚,東山區去年底投資969萬元,已經建設了17棟,並全部發包了出去。

  近年來,東山區立足自身區位優勢,搶抓機遇大力發展城郊經濟,以打造休閒旅遊基地、綠色食品基地、生物經濟基地為目標,圍繞“三發展、兩促進、一推動”工作思路,即發展菜、果、藥三大特色種植産業;促進城郊農業旅遊發展,促進農業三産融合發展;推動城郊特色農業高品質發展,城郊特色農業得到高品質發展,“三農”工作成效顯著。

  優結構抓特色推動城郊特色農業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東山區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産業,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

  豐富“菜籃子”。東山區科學調優棚室果蔬種植結構,不斷引進新、優、特品種。全區蔬菜種植面積8500畝,現有設施蔬菜大棚2300余個,蔬菜種類達到30余種,年産蔬菜量5560萬斤,佔市區蔬菜供應市場五成以上。大力發展蔬菜窖儲,反季供應窖儲蔬菜2800萬斤,實現蔬菜“淡季不淡、旺季不爛”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引領農戶積極參與“菜園開發利用”整合零散土地450畝,打造示範村3個,帶動種植戶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蔬園鄉黎明村集中25畝溫室大棚,冬季統一種植婆婆丁、小白菜等反季蔬菜,冬季産量約7萬斤左右,銷售收入80多萬元。

  托穩“果盤子”。依託獨特地理位置優勢,東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採摘産業,建設了30余棟日光節能溫室,引進新優品種10余種,培育“久久紅顏”草莓、“萊克西”藍莓、“以色列硬粉778”番茄等果菜品種,都獨具特色,年産3.2萬斤;栽種西瓜、香瓜等陸地瓜果187畝,年産91萬斤,採摘期可持續到9月,通過現摘現賣、直採直銷,讓農民市民雙受益,年均增收20%以上。東方紅鄉東興村通過中組部扶持資金建設的兩棟500平方米日光溫室大棚,打造草莓採摘園,種植丹東“久久”草莓,僅一月份銷售量就達5萬元。

  建好“藥匣子”。東山區種植五味子、苦參、射乾等20余個中藥材品種共8245.2畝,年産中藥材122.83萬斤;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建成3900畝標準化種子種苗種植繁育基地;發展中藥材産地初加工,已建成新發村五味子烘乾展示基地,年烘乾能力30萬斤;打造新發村靈芝種植基地,靈芝孢子粉成功銷售入市;建設“蟾蜍養殖基地”,養殖蟾蜍150萬隻,由此構建了種、産、加結合的全鏈條産業化發展體系。正和豐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在紅旗林場、三道林場種植北倉術、射幹、黃芪等中藥作物1283畝,年産78.7噸,年經濟效益達404.05萬元。

  提環境強基礎做強城郊農業旅遊

  抓住鄉村旅遊興起的時機,東山區獨辟“點線面”立體式鄉村旅遊新路徑。

  打造鄉村特色旅遊點。創建了樺春村、前進村等9個原鄉原味的美麗鄉村示範村,發展休閒農業經營主體16家,打造了和勝村荇菜花網紅打卡地、前進村垂釣餐飲民宿綜合體、新生村採摘觀光産業園等精品旅遊點,朝鮮民俗特色遊、田園生態遊、採摘休閒遊等一系列鄉村旅遊業態遍地開花,讓遊客感受和領略鄉村風光與樂趣,同時帶動周邊農民就業100余人。

  謀劃區域精品旅遊線。東山區發揮屬地區域優勢,整合區域內農場、林場旅遊資源,將鄉村特色旅遊點與梨花谷、金頂山森林遊,松鶴西湖、鶴立湖避暑遊,寶泉嶺農業産業園、梧桐河生態遊等本市重點旅遊路線穿插結合,策劃推出了3條精品旅遊路線,形成串珠成鏈、連線成片的全域旅遊發展態勢。

  提質鄉村旅遊基礎面。圍繞鄉村旅遊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東山區整合農業、水利、交通等資源要素,對産業資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進行系統化提檔升級,實施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建設人工水域4個,建成了集戶外觀光、濱水休閒于一體的“桃花源”,成了城市市民和旅遊者的網紅打卡地。他們還實施了國土綠化項目,栽植樹木11.3萬株,打造了民俗文化墻17面,人居環境日新月異,進而實現了“處處是景”的鄉村旅遊風貌,近年來環境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300余萬元。

  精加工強生物農業三産融合發展

  把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東山區圍繞“穩固一産、做強二産、提升三産”的發展基調,著力做好“土特産”文章,做大做強農業産業。

  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2022年,全區104萬畝農作物豐産豐收,實現糧食産量8.35億斤,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27.07億元;建設了農作物品種推廣示範基地,展示優質高産玉米、大豆品種70余種,優質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並獲評全國玉米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範縣;探索發展智慧農業,該區打造了永利村“物聯網”示範基地,推廣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時遠程動態監測氣象、土壤墑情、苗情、蟲情,把農作物種上“雲端”。

  加緊構建農産品加工體系。2022年東山區規上農産品加工業産值實現5.8億元,加工轉化率21.73%,培育龍頭企業12家,專業合作社188家,綠色食品品牌33個。愛德人食品、迦泰豐糧油等優質企業不斷延伸産業鏈,打造了“鶴豆香豆製品”“梧桐東北珍珠米”等特色農産品品牌;引進了耀麒綠色林下産品加工項目,補充了該市在堅果、藍莓等山野果加工領域空白。

  橫向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揮生物産業園區對特色産業的帶動作用、核心輻射作用。東山區依託經緯糖醇、鶴芝靈生物科技等重點生物企業,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生物質資源優勢,以農作物秸稈、林下廢棄物等為主要原料,融合生産、加工、研發、示範、服務等全産業鏈條,園區內每年生産木糖5000噸、液體木糖3000噸、腐殖酸6萬噸、有機肥20萬噸、年發電量4.2億千瓦時,年産值達6億元,推動農業生産向二、三産業延伸,已經形成了三産融合的良性高效態勢。

  展望未來農業發展,東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一致認為,要深入貫徹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抓手,守好“三農”基本盤,立足特色區位優勢,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産業農業做大做強、數字農業做深做實、休閒農業做精做細,打造可遊可玩可賞城郊農業,真正建設具有東山特色的“城市後花園”。(李偉 黑龍江日報記者 王白石 王宗華)

編輯:劉才星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