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黑龍江報道(記者 于靈爽):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幹部隊伍,選拔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激勵幹部敢於擔當、積極作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哈爾濱市婦聯聚焦“七大都市”建設,著力提升幹部能力作風,以增強“八種本領”、提高“七種能力”為指向,以改進學風、深化學習為抓手,引導黨員幹部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以學促幹,以幹提能,切實提高婦聯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和業務水準。
精心組織 營造濃厚學習氛圍
哈爾濱市婦聯大興學習之風,打造學習型婦連線關作為提高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的基礎,按照省、市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部署要求,精心謀劃,認真組織,狠抓落實,制定《哈爾濱市婦聯“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學習型機關創建行動實施方案》,成立由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任組長,副主席任副組長,機關各部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學習型機關創建行動專班;明確專班職責,定期召開調度會議,加強對機關幹部學習督導檢查,市婦聯領導班子帶頭,機關幹部及事業單位全員參加學習,不落一人,確保學習型機關創建行動走深走實,確保黨員幹部素質能力有效提升。截至目前,哈爾濱市婦聯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集體學習11次,全市婦聯繫統開展學習培訓1次,機關幹部累計開展學習培訓23次。
哈爾濱市婦聯參加新時代幹部與人才培養工作線上研討 供圖 哈爾濱市婦聯
哈爾濱市婦聯制定《哈爾濱市婦聯“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學習型機關創建行動推進計劃(臺帳)》、《2022年基層黨支部學習計劃》,分級分類組織實施,不斷提升幹部理論素養、政策水準和知識結構。堅持問題導向,哈爾濱市婦聯著力破解工作難題,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婦女工作創新發展為主題,組織開展“解放思想、 振興發展”“打破慣性思維、提升創新能力”“查找學習差距、加大調研力度”“我的政績觀”“黨的二十大學習”等大研討活動13次,38名幹部結合本職崗位做學習交流發言;精心組織專題培訓,結合黨情世情、省市黨代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精神解讀等內容,邀請市委宣講團專家作專題輔導。豐富業務手冊,完善涵蓋上級政策要求、外地先進經驗、本地業務進展情況等方面內容的“基本業務+”手冊,充實業務題庫200余個。
同時,哈爾濱市婦利用冰城女性微信公眾號做實做細創業就業、權益保障、家風家教等婦聯組織專業課程,通過豐富學習內容,提高幹部綜合素質,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婦女事業高品質發展中形成更多生動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載體 促進學習入腦入心
一方面,哈爾濱市婦聯採取“第一議題”制度學、黨組(中心組)研討學、讀書班專題學、黨支部隔周學、微信平臺系統學、黨史知識測試學、講黨課帶頭學、紅色基地實踐學、黨員幹部借助“學習強國”平臺和龍江幹部教育網絡平臺自學”等九學形式,不斷提高學習的針對性、靈性性和實效性;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專題讀書班,黨組書記講專題黨課2次,班子成員分別為所在黨支部黨員上黨課。
2022年6月20日,哈爾濱市婦聯第一期“業務大講堂”開講 供圖 哈爾濱市婦聯
另一方面,哈爾濱市婦聯開辦婦聯“業務大講堂”,組建導師團隊伍,開展宣講,婦聯業務骨幹走上講臺,講法規、講政策、講業務10人次。拍攝“婦聯人説婦聯事”業務講座視頻,閱讀量達13萬次。開展能力提升“每季一測”,對測試成績進行通報。堅持“以考促學、以考促用、以考促能”,4人獲得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等資格證。
同時,哈爾濱市婦開展婦女群眾需求大調研,領導班子帶隊深入基層,對“婦女之家”、維權關愛、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巾幗興糧節糧”等工作進行調研,聆聽基層婦聯和婦女群眾的聲音,針對婦聯幹部能力素質和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徵求意見,全面查擺短板弱項,制定工作措施,提高服務精準度。
學以致用 推動學習成果轉化
通過學習型機關創建行動,全體幹部深刻認識到婦聯工作在推動婦女事業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婦聯工作在圍繞大局,服務中心工作中的職能定位,夯實理論基礎,創新工作方法,幹部精神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哈爾濱市婦聯聚焦社會關切,圍繞婦女群眾關注的難點問題,強力攻堅破難,頒布實施《哈爾濱市婦女發展規劃(2021-2025年)》,《哈爾濱市兒童發展規劃(2021-2025年)》,《推動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發起制定<家庭教育服務機構服務規範>省級地方標準》。兩個規劃12個量化指標高於國家,10個指標為哈爾濱特色指標,新增8條哈爾濱特色趨勢性主要目標及策略措施。並指導推進18個區、縣(市)全部完成編制、頒布本行政區域婦女兒童發展兩個規劃工作。據了解,《家庭教育服務機構服務規範》也是全國首項家庭教育領域市級地方標準。
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哈爾濱市婦聯持續深化鄉村振興、創業創新等多項巾幗行動;聚焦婦女群眾日常訴求,哈爾濱市婦聯健全婦女維權群眾來訪案件管理機制,做好定期梳理、年度分析,增強矛盾糾紛化解質效,幫助解決婦女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增強婦女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