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通河:10萬“鴨大軍”守護萬畝生態田
來源:哈爾濱日報  |  2023-04-18 10:11:46

  春光明媚萬物生,春耕也到了關鍵期,嫩綠的水稻秧苗正在育秧大棚裏壯筋骨,將陪伴它們成長的小夥伴也在孕育新生命——近日,10多萬枚康定麻鴨種蛋運抵通河縣。鴨蛋們遠道而來,直接住進了“新家”(電腦孵化箱),很快,伴隨著一聲聲有力、動聽的爆裂聲,小鴨將破殼而出,加入守護生態稻田的“鴨大軍”。

黑龍江通河:10萬“鴨大軍”守護萬畝生態田  

鴨子在稻田裏“打工”。資料片  

  通河縣有160萬畝生態稻田,除了魚稻、蟹稻、蝦稻等種養模式,有機“鴨稻田”約有萬畝,10萬隻稻田鴨是一支護田生力軍,也是有機生態稻的活標簽。

   孵化場接到10萬“大單”  

  位於通河縣通河鎮的石家電腦孵化場是通河縣最大的種禽孵化場,玲子是這個“鴨軍營”裏的司令,她和丈夫兩人管理著8台電腦孵化箱,每一次擺箱都需要幾萬枚蛋。前不久,孵化場接了一份大單——孵化10萬隻康定麻鴨,這是當地幾家水稻種植合作社聯合訂購的。  

  “大訂單一般都會指定品種,交了訂金由我們去購進種蛋、完成孵化,21天出殼,一點兒都不會差的。”玲子介紹,孵化場已經開了25年,接這麼大的訂單還是頭一回,以前最大的客戶要數養雞場,近幾年,水稻合作社成了大戶,少則幾千隻,多則數萬隻。這讓孵化場的生意一下子火爆起來。每年從4月到6月,孵化場忙得不可開交,一茬鴨子孵完立馬就得開始下一茬,機器和人都閒不下來。  

  拿起聚光手電給每一枚蛋“透視”,這是玲子“巡營”的日常,發現有孵化失敗的實蛋,立即挑出來,騰出位置補充新蛋。玲子介紹,禽雛脫殼有時需要人工輔助,為避免忙不過來,8台電腦孵化箱分為多個批次操作,一般間隔四五天出一批,即便是這樣還有忙不過來的時候,要請四五個雇工。  

  “鴨大軍”守護稻田有成效  

  在通河縣祥順鎮東六方村,村黨支部書記張洪友正在指導鄉親們修建稻田圍擋、搭建鴨舍。“平均每畝地10隻鴨子,從端午到中秋,它們要在稻田裏‘駐守’三個多月,吃蟲活水活化土壤。鴨糞是上等有機肥,這樣的稻田一點化肥不用,農藥更不能打。通過種養結合,有機稻田裏養大了‘生態鴨’,稻米和鴨子都貼上了‘生態標簽’。”張洪友説,今年村裏一共種了7000畝有機水稻,以鴨稻、蟹稻為主,這次訂購了3萬隻鴨雛。  

  東六方村的耕地大多分佈在松花江沿江地帶,溝河縱橫、泡澤眾多,非常適合稻田養殖。自從鄉親們把溝河泡澤資源“盤活”,村裏的稻米品質突飛猛進,2019年,東六方村與哈工程大學技術團隊建立合作,聯手打造胚芽米,如今,這裡出産的鴨稻米已打開了全國市場。  

  在通河縣祥順鎮新鄉村,通河縣眾禾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種了1800畝鴨稻,鐵鍋燉麻鴨成了當地農家樂一道待客名菜。還有一部分稻田鴨離田上岸後,走進農家院繼續養殖,成為第二年的“蛋鴨”。近幾年,稻田鴨已發展成為當地庭院經濟新品類。  

  “一田雙收”打開增收路  

  張洪友説,更多的稻田鴨走向了本地的肉禽市場,每只價格在80元至百元不等,開展稻田養殖直接讓每畝增收七八百元,“一田雙收”這筆賬農戶們算得明白。  

  鴨田稻、稻田鴨,鴨為稻提質,稻為鴨增“香”。稻米與農副産品間,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在生産實踐中,“通河生態稻”闖出了一條綠色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發展之路,這種稻田種養結合的生産方式受到越來越多農戶的認可。  

  隨著“通河大米”聲名鵲起,蜚聲全國,有機稻米發揮品牌核心競爭力同時,稻田鴨作為農副産品,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些米商在訂購稻米同時,也會下一些稻田鴨的訂單。借助“通河大米”這張金名片,守護生態稻田的“鴨大軍”名頭也越來越響。(哈爾濱日報記者 羅彥坤)

編輯:劉才星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