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長,咱們林場還有閒置的黑木耳大棚嗎?我家親戚從外地回來了,想跟著我一起種黑木耳。”
“沒有了,咱們一共就100棟大棚,今年不少職工想擴大生産都沒地方了!”
自打今年開春,尚志國有林場管理局黑龍宮林場場長楊煥軍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這個。
“能賺錢的産業,大家都想幹!”楊煥軍介紹,黑龍宮林場自2016年開始建設黑木耳産業,成立龍林菌業,經過10餘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從菌種研發到菌包生産,再到種植管理、生産銷售及廢棄菌包處理為一體的黑木耳全産業鏈條。
黑龍宮林場黑木耳種殖基地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黑木耳種植也迎來了“黃金期”。走進黑龍宮林場的大棚,一排排菌包整齊地吊在空中,十分壯觀。
“棚室挂袋不僅能提高空間利用率,還能保證菌包在出菌過程中不受污染,比地擺黑木耳品質高,效益好。”楊煥軍説,今年林場30戶職工共種植了135萬袋,目前少部分已經開始出耳,預計5月20號可採摘頭茬黑木耳。
為啥大家都愛種黑木耳?楊煥軍向記者仔仔細細介紹起這筆“致富賬”。
首先,黑木耳的生産時間剛好是農閒季節。
楊煥軍介紹,黑木耳菌包生産集中在每年冬季的12月至次年2月,這個階段剛好是農戶們“貓冬”的時間。菌包生産出來後,會在養菌室內經過2個多月的養菌過程,期間只需日常看護,控制溫度濕度即可,待到4月中旬開始菌包挂袋。
“菌包挂袋操作非常簡單,今年我們100棟大棚只用了7天就挂完了。一點都不耽誤大家備春耕、育苗、種地的時間。”楊煥軍説。待到5月末,黑木耳陸續成熟即可採摘,採摘期將持續到7月份。黑木耳摘完了,莊稼地也成熟了,完美匹配了農業生産的時間。
其次,黑木耳種植操作比較簡單。
菌包生産、打孔、挂袋、管理、採摘……黑木耳種植工序雖然繁雜,但卻簡單,無論是三十多歲的青壯年,還是五六十歲的老年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種”,實現“在家門口打工”。
村民在家門口打工
在龍林菌業,有不少年齡超過60歲的“元老級”職工。他們隨著林場一起成長,已成為行業內的專家,可以傳道授業帶徒弟,還可以到村屯去指導農戶怎麼管理種植黑木耳。林場職工宋強還在省林業系統勞動技能競賽中被評為“十佳木耳種植能手”,可謂名利雙收。
最後,楊煥軍道出人人都想多承包幾棟黑木耳大棚的最主要原因:生産週期短,經濟效益高。
“30戶職工承包100棟木耳大棚,年産黑木耳近20萬斤,年銷售額可達500多萬元。去除菌包成本、人工成本外,每戶最少也能剩10多萬,這還只是忙活三四個月就能取得的收益,比外出打工更穩定、更賺錢,你説大家能不願意幹嘛!”楊煥軍笑著説。
近惠村屯,遠銷省外。小小黑木耳已成為黑龍宮林場致富增收的“金耳朵”,生動詮釋著什麼是勤勞致富。(文/攝 黑龍江日報見習記者 唐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