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走進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田間地頭,玉米播種作業正在有序進行,到處都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在該縣克爾臺鄉煙屯村鴻財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4090”示範地塊,多功能免耕機(秸稈歸行、條耕、深松、鎮壓、播種、鎮壓、滴灌帶鋪設)正進行高標準播種作業。
在杜爾伯特鎮幸福村一處玉米種植地塊,幾名種植戶正給大型播種機添加種子化肥,更換滴灌帶,補充“給養”後的播種機又開始在田地間穿梭,把一粒粒玉米種子播撒到田地裏。4月28日起幸福村就開始組織人員、機械進行玉米播種作業,今年繼續採用玉米“4090”栽培模式及水肥一體化淺埋滴灌技術,確保增産穩産。
截至5月6日,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免耕作業面積已達82萬畝。2021年,該縣被省農業農村廳評為“保護性耕作整體推進縣”。去年該縣保護性耕作免耕作業面積達157萬畝,免耕作業面積達到全縣適宜耕地面積的92%,作業標準高,典型示範帶動能力強。
“免耕作業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核心,除了免耕播種機對土壤有少量動土外,沒有其他方式動土的播種作業技術。秸稈全量還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機推廣站站長高樹偉介紹,通過多年免耕作業將改良土壤理化性能,使土壤越種越肥,耕地産量也越來越高。“4090”模式就是把傳統的壟挨壟種植,改成40釐米~90釐米,40釐米做苗床種兩行,90釐米堆放秸稈,通風透光,這樣可以有效減少連片玉米的風阻,有利於光合作用和田間作業。
“免耕作業除了可以省去秸稈離田的麻煩,還可以保護土壤,節本增效。免耕機一次性進地,直接把籽就種上了。相比之前,至少減少機車進地次數四到五次,每畝地能節省機耕費50元,畝增産玉米45公斤,增産節本效果顯著。”高樹偉説。
如今,免耕作業面積和監測儀器已覆蓋杜爾伯特全縣所有鄉鎮及國營農場。這種省時省力收入高的耕種模式,已成為該縣農民的“新寵”。
鴻財農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經理姜洪才是免耕作業模式的受益者。“剛開始種植玉米那幾年,撒種時很多種子會被大風吹出土層,現在用秸稈覆蓋,解決了風蝕和水蝕,玉米産量也上來了。”
姜洪才從最初承包200畝地,到如今成立鴻財農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擁有自有耕地2000畝。公司引進“4090高産栽培技術”,逐步建立規範的高産試驗、示範田區。如今推廣此技術的試驗示範面積已突破一萬餘畝,有力帶動周邊農民增收。
別看現在農民對免耕作業認可度這麼高,可當初這新生事物出現時,可沒少遭受冷眼。
“最開始老百姓買種子,經銷商免費用免耕播種機播種,推廣效果不好。2014年,農機站在一心鄉開闢了120畝免耕作業示範田,當時什麼聲音都有。”在縣農機總站工作了三十多年的高樹偉,至今仍記得免耕作業推廣過程中那些難事。
後來小苗長起來,和傳統種法的苗一比又齊又直溜,到了秋天收成還好。農民們從觀望到嘗試,再到大面積種植,免耕作業逐漸受到老百姓認可。
如今,縣農機總站主要職能已由“推廣”向“服務”傾斜,舉辦免耕作業技術培訓會、開展農機技術指導、安裝免耕機作業終端監測設備……2020年,農機總站開通了農機監測平臺,與省平臺對接,保證數據上傳信息暢通。
截至目前,杜爾伯特全縣免耕機保有量1437台,安裝監測儀1350台,今年保護性耕作作業合格面積有望達到120萬畝。(黑龍江日報記者 趙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