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黑龍江省教育系統加強科技創新觀察
來源:黑龍江日報  |  2023-05-25 14:01:43

  科技創新是高品質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黑龍江省教育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日前,記者來到省教育廳、大科學裝置現場、各高校科研創新一線等地,感受黑龍江省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自覺肩負起科技創新使命責任,加快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奮進力量。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建一座包羅萬象的“地面空間站”有多難?可以綜合模擬九大類空間環境因素、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從提出建設概念到工程實施,就花了十餘年時間。

  “‘地面空間站’工程兼具科學研究與工程建設特性,科研探索始終貫穿建設之中,需要不斷攻關、不斷調試、不斷改進,更需要以‘鋼牙啃硬骨頭’的勁頭,反復進行研究試驗。”説起工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哈工大大科學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常務副總師、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李立毅感慨萬千。

  空間環境模擬等核心技術是該領域科技前沿,買不來又繞不過去怎麼辦?黑龍江省給出的答案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聚焦國家和黑龍江省戰略急需,省教育廳不斷加強基礎研究謀篇佈局,發揮“雙一流”建設高校“主力軍”作用,圍繞“四大經濟”、現代農業、高端裝備製造、醫藥衛生、碳匯經濟等重點領域,強化基礎學科,培育交叉學科,填補空白學科,強化應用牽引和瓶頸突破,持續提升黑龍江省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能力。

  2022年,哈爾濱理工大學大力實施一流學科提質工程,實現一流學科佈局數量翻一番,博士授權一級學科全覆蓋。

  好事成雙。該校依託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和工程電介質及其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資源優勢,全職引進外籍院士、國家級人才申澤驤。目前,申澤驤正帶領由他組建的先進儲能技術及關鍵材料創新研究團隊,在先進儲能技術、儲能關鍵材料等領域爭分奪秒探索攻關。

  在黑龍江,同申澤驤一樣,讓基礎研究發揮更強動力的故事還有很多。記者深入各高校採訪看到,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正將原始創新與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結合,推動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5月21日10時,哈爾濱醫科大學藥學院共聚焦實驗室,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楊寶峰和團隊科研人員正圍坐在電腦旁分析一張顯微鏡下心肌成纖維細胞的共聚焦成像。

  瞄準東北地區寒地心血管病發病率和致殘率高的防治難題,多年來,楊寶峰院士帶領團隊攻堅克難,首次發現調控重大心臟疾病發生的重要分子和藥物靶點,自主研發大明膠囊等多種新藥,為企業解決了許多瓶頸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重溫黨的二十大報告,省教育廳科技與信息化處處長王躍然表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需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省教育廳將持續培育建設青年科技人才梯隊,靈活運用“群英賽馬”“揭榜挂帥”等創新機制,強化有組織科研,不斷提升黑龍江省高校承擔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任務能力,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時鐘滴答,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船海與海洋工程學院實驗室,顧不上午休的龐福振教授,正帶著學生在電腦前做動態監測實驗。

  這支學生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學術創新團隊,面向船舶減振降噪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船舶定量聲學設計“卡脖子”難題,提出了我國適用的船舶水下噪聲、艙室噪聲預報與評估技術,並多次在我國潛艇裝備、“藍鯨號”海洋平臺、海上航天發射等國家重大型號工程深層次應用。

  龐福振教授認為,科研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過程,在反復計算、試驗、修改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從鮮活的科研案例中得到鍛鍊,還容易激發他們強大的創造力。“但靈感的爆發只有在潛心鑽研的過程中才能産生,這就需要靜下心來坐住冷板凳。”龐福振教授説。

  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科研生態環境,讓拔尖創新人才心無旁騖搞研究?

  “群英賽馬”跑出加速度,“揭榜挂帥”不問英雄出處,多元評價體系人才輩出……省教育廳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的“法寶”,以提升人才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為出發點,破立並舉,實施“頭雁”“龍江學者”等人才支持計劃,引導科研人員開展原創性、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全力將龍江高校打造成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高地。

  2019年,東北農業大學教師楊帆留學歸國後被破格提拔為教授。令她沒想到的是,僅兩年時間,在學校支持下,她不僅成功入選國家重大人才計劃,還實現了與國際頂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國內首個“智慧土壤”國際聯合實驗室的願望。

  楊帆説,“我省目前出臺的‘頭雁計劃’‘龍江學者計劃’等,真正實現為青年人才成長‘量體裁衣’,讓青年工作者感受到溫暖、活得更有尊嚴。”如今,身兼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介面研究所課題組長,楊帆又有了新的目標,她正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在實驗室“大展拳腳”,繼續攀登科學高峰。

  厚植沃土,蓬勃而出。為攬天下英才頻頻出招,省教育廳提出以科研大平臺支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明確要求,佈局體系化、高層次科研平臺,積極構建“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讓一流的科學家和一流的科研環境成為人才研究性學習的新場景,持續激發各類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新環境。2022年,黑龍江省高校累計建成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519個,獲得專利授權8303項,實現成果轉化1201項,孵化企業1016家。

  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2016年,身為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生導師的劉利強,與團隊依靠實驗室在船舶導航領域的技術積累成立了哈爾濱哈船導航技術有限公司。七年間,哈船導航始終把不斷提升企業技術研發實力作為持續發展目標,累計開展“數字船舶模擬倣真系統研製”等數十項研發項目,取得了多項高新技術成果,在船海導航細分裝備領域“獨領風騷”。

  如今,哈船導航已經完成了“技術—産品—市場—組織”全鏈條經營,下一步,將全面進入民用領域主戰場,依託自有技術在高速鐵路軌道檢測、石油勘探、特種作業車輛、民用船舶等方向重點佈局。劉立強説:“科研工作既要頂天,面向國家急需,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又要立地,以市場為導向,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向高新技術成果産業化要發展,深度對接黑龍江省“4567”現代産業體系佈局,2022年,省教育廳制發《黑龍江省高校科技成果産業化專項行動方案(2022—2026)》制定配套績效考核辦法,推進産業化“三通工程”(貫通項目培育,融通協同創新,暢通産業化路徑),依託“雙一流”建設遴選“學科支撐平臺建設項目”80個(涵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297個),以“揭榜挂帥”方式認定“學科協同創新成果建設項目”132個,有效促進高校成果産業化落實落地。

  哈理工教授、哈爾濱吉星機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吉澤升,多年來專注于汽車輕量化研發,與學校合作研發的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産品,輕量化效果達到40%以上。在前不久省教育廳舉辦的2023年度黑龍江省首場“科技路演校園行”汽車産業校企對接會上,作為6個優質成果轉化項目負責人之一,他的專場路演彙報得到了在場不少投融資機構的青睞。

  “我們將進一步用好高校科研‘主力軍’,用實成果轉化‘策源地’,用活校企協同創新‘催化劑’,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高校科技創新‘規模優勢’轉化為振興發展的‘效能優勢’。”王躍然表示,下一階段,省教育廳將持續推進“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創投機構校園行”等系列對接活動,暢通“高校+企業+仲介機構+投融資機構”産學研用合作模式,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充分釋放高校服務産業振興發展的效率效能。(黑龍江日報記者 趙一諾)

編輯:劉才星
新聞熱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