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百萬村”的從無到有
寒冬時節,湯原縣竹簾鎮興順村的溫室草莓大棚迎來了收穫期,一株株草莓苗鬱鬱蔥蔥、長勢喜人,一顆顆鮮紅飽滿的草莓在綠葉的映襯下分外搶眼,令人垂涎欲滴。
攝影 焦勇
品質好、口感好的冬季草莓不僅為群眾帶來了時令美味,更讓興順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我們村的兩棟草莓溫室大棚是村集體自營項目,去年10月份建成,村裏還派專人到河北學習種植草莓技術,今年種植的草莓品種主要以‘紅顏’為主,水潤多汁,吃起來十分香甜。目前草莓已進入採摘期,收穫季可持續半年。”興順村村書記史冊介紹道。
近年來,興順村堅持因地制宜,著力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以多元化模式,“造血”式經營,成立了興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讓村級集體經濟倍增。
要想村民富起來,發展特色産業至關重要。興順村建造140棟木耳大棚、40棟蔬菜大棚、2棟溫室大棚,特色種植菇娘更是興順村的招牌,還將中央下發的50萬元扶持基金用於購買大型翻地機械,今年還爭取到了一台玉米收割機。不僅如此,還將老舊辦公室和閒置房屋出租給企業,促成扶貧服裝車間,這些都成為了興順村創收的“籌碼”,讓興順村成為了湯原縣名副其實的“百萬村”。
攝影 焦勇
史冊按照市場化方式盤活和運作村集體資産,對梳理確權的村集體資産,採取合作、聯營、出租等方式,將“沉睡資源”轉化為“鮮活資金”。興順村扶貧服裝車間就是喚醒“沉睡資源”的有力證明,以帶動鄉村發展為己任,以安排解決鄉村勞動力為目的,吸納4名脫貧戶就業,為她們解決就業困難。
一件件小小的精美服裝,連接的是一個個幸福的致富夢想。“服裝車間對我們脫貧戶優先錄用,在家門口上班,幹活時間還寬鬆,每個月能賺1500元,沒有比這再好的工作了。”脫貧戶殷麗民激動地説。
村裏的産業多了,用工需求也自然多了起來。興順村的産業項目每年累計帶動就業百餘人,人均收入16000元。
村裏如今的發展離不開黨員致富帶頭人的幫助,劉曉濤作為村裏的黨員幹部主動作為,為村裏的木耳産業引進先進技術,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我們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我們村委會也有底氣了,靠集體經濟收入來為村民們做一些實事和好事,村民們對黨支部的信任越來越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也更加強了。”劉曉濤説。
攝影 焦勇
千條萬條,群眾增收是第一條。
史冊説:“今年種植的草莓預計收入在10萬元左右,我打算再擴建兩棟溫室大棚種植草莓,還計劃鼓勵住在南向一條街的村民將自家庭院打造成陽光暖房,用於種植草莓,村裏提供技術幫助,這樣屋內冬天起到保暖作用的同時,還能增加收入,進一步拓展更寬廣的‘錢’景。”
“我做了15年村幹部,剛接手時村裏環境臟亂差,負債200多萬,我下定決心要改變村裏現狀。近年來,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的帶動下,我們乘著發展的東風促使産業項目不斷成熟,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民腰包也鼓了,這麼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史冊坦言。
從負債200多萬到現在的村集體收入年入百萬,興順村從無到有,用了15年的時間。如今,村集體經濟逐漸壯大起來的興順村,把盤活的資金重點投入到帶動村民就業增收、改善人居環境、改造基礎設施等方面。“面子”更美了,“裏子”更實了,“底子”更厚了,村民們過上了村莊美、日子甜的嶄新生活。(龍頭新聞通訊員 陳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