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飛機農業植保無人機。記者 張春雷攝
2024年,老工業基地迎來好消息——哈爾濱航空集群與綏哈大齊生物製造集群雙雙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國家隊”,不僅標誌著龍江産業升級邁出關鍵步伐,更以科技創新與産業協同為筆,在東北振興畫卷上勾勒出濃墨重彩的篇章。
兩大集群的脫穎而出,是龍江多年深耕産業基礎與創新驅動的必然結果。
哈爾濱航空集群以航空工業哈飛、航發東安等“國家隊”企業為核心,構建起涵蓋通航飛機、無人機、發動機、衛星研發製造的全産業鏈佈局。其中國家級創新載體達22家,AC332直升機、鉑影T1400無人機等産品突破技術壁壘,成為國産民機與工業級無人機領域的標杆。
綏哈大齊生物製造集群則以玉米深加工為根基,形成“育種—加工—衍生品”循環産業鏈,賴氨酸、輔酶Q10等10余種産品産能位居全國前三,新和成生物合成技術、阜豐氨基酸工藝等全球領先,2024年集群産值達680億元,展現出“一粒玉米吃幹榨凈”的産業韌性。
航空彰顯“大國重器”擔當,生物製造詮釋“綠色循環”智慧,一個代表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優勢,一個代表糧食大省的資源優勢。雙集群入選國家隊,毫無疑問地成為龍江産業轉型中最亮眼的行業。
從區域經濟看,兩大集群的入選具有多重戰略價值。一方面,它們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提供了“龍江樣本”:航空集群通過“龍頭企業+配套生態”模式,帶動300余家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形成“整機研發—核心部件—系統集成”産業生態;生物製造集群則以玉米全産業鏈開發為核心,聯動綏哈大齊四地,構建起年加工玉米超千萬噸的産業走廊,實現“一根玉米鏈”帶動“百億級産值”的聚變效應。這種“硬核科技+循環經濟”的雙軌模式,為東北傳統産業升級提供了可複製的路徑。
另一方面,集群建設推動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作為“地面空間站”年均服務150余家航天企業;新和成在新加坡、日本設立研發中心,將龍江創新“觸角”延伸至全球。這種“本土研發+國際協同”的機制,激活了區域創新活力。
在“十四五”圓滿收官與“十五五”嶄新開局的歷史交匯點,兩大集群正以入選“國家隊”為起點,向世界級産業集群邁進。
航空集群錨定“商業航天+民用航空”雙主線,“中國星谷”項目一期廠房即將竣工,年産180顆衛星的工大衛星智造總部項目已投産,未來將構建涵蓋火箭測試、衛星總裝、應用服務的航天産業閉環,目標直指國內領先的商業航天基地。生物製造集群則聚焦“高端化+國際化”,2025年目標産值780億元,新和成全球首創生物發酵法維生素B5即將獲批,按照工信部生物製造中試服務平臺標準建設的多功能車間兼中試平臺項目也在加速建設,一批批生物製造領域高科技成果在此轉化落地。星湖科技、成福食品、阜豐、益海嘉裏等一批集群龍頭企業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合力推動綏哈大齊生物製造集群向國際一流生物製造産業集群躍升。
從“製造”到“智造”,從“跟跑”到“領跑”,黑龍江兩大産業集群的崛起,既是“十四五”期間東北振興的縮影,更是中國製造業向中高端攀升的生動詮釋。隨著創新生態的完善與産業能級的躍升,它們有望成為世界級産業集群的“種子選手”,為東北振興乃至全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貢獻更多“龍江力量”。(記者 孫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