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芬河口岸。資料片
緊扣戰略定位,牢記“為國家試製度、為地方謀發展”使命,“十四五”期間,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高品質完成各項改革任務。一批標誌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由此形成,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日益顯現,為打造向北開放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組組數據見證著發展的成色:“十四五”以來,黑龍江自貿試驗區累計貢獻了全省17.1%的進出口和19.1%的利用外資,新設企業近4萬家;進出口實現2137億元,佔全省的18.1%,比重較“十四五”前提高了6.3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3.8億美元,佔全省的22.1%,比重較“十四五”前提高了8.9個百分點;對俄進出口累計實現1768億元,佔全省的21%,比重較“十四五”前提高了10.2個百分點。
亮眼數據的背後,是制度集成創新力度的持續加大。自貿試驗區累計生成超700項制度創新成果,“十四五”以來推出八批182項省級制度創新實踐案例,其中對俄特色案例近100項。哈爾濱、黑河片區3項案例入選國家級制度創新成果,綏芬河片區1項案例在國務院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簡報刊發。為深化區域聯動,制定實施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先導區建設實施方案,設立兩批9個市(地)23個區域為協同發展先導區試點,推動協同改革、協同創新。
制度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産業集聚發展的動能。通過制定落實自貿試驗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指導意見、産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重點産業平臺招商指引等文件,有力推動了自貿試驗區産業集聚。“十四五”以來,自貿試驗區新簽約內資項目近500個,實際利用內資近1300億元。各片區特色鮮明,哈爾濱片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産業,黑河片區重點發展能源資源、農産品、物流等跨境特色産業,綏芬河片區重點發展木材、糧食等産業。
産業要發展,營商環境是關鍵支撐。自貿試驗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制定自貿試驗區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營商環境整改方案等文件,對標世行和國家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專項評估,自貿試驗區在執行合同、辦理建築許可、獲得電力等領域得分位於前列。政策與服務協同發力,三個片區出臺系列支持政策,夯實招商政策支撐體系。
面向“十四五”,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將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未來,將在首創性、集成式上積極開展探索,落實好黑龍江自貿試驗區條例,在投資便利化、培育外貿新動能等方面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加快推動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跨境農産品加工、跨境電商等優勢産業集聚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開放平臺,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自貿力量。(記者 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