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1月3日,在平頂山市魯山縣張良鎮前營村南的一個暖棚內,今年44歲的帶貧主體負責人劉振江正在查看番茄的長勢;而在臨近的一個20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大棚內,青青的西芹已有30公分長,春節前即可上市銷售。
“合作社前些年種小麥、玉米時,劉振江就沒少讓貧困戶來幹活。這個暖棚去年4月建成,玻璃大棚去年秋天才建成。常言説一畝園十畝田,活多了,貧困戶的收入也跟著增加了。”張良鎮扶貧辦工作人員王東旭介紹説。
劉振江早年和中儲糧合作,在村外的大路邊規模收糧,事業做得風生水起。2011年,他牽頭流轉土地1000多畝,成立振江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訂單種植高筋小麥和新品種高産玉米,效益一直不錯。
帶貧主體負責人劉振江在查看番茄的長勢
經過10餘年的發展壯大,目前振江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有拖拉機、鏟車、秸稈打捆機、打藥無人機、玉米篩選機、糧食烘乾設備等大小18台(套)。2020年秋,合作社又上馬了一套秸稈壓塊機,把産品賣給魯山縣製作生物炭的一家公司後,效益更高了。
作為農村長大的孩子,劉振江深知貧困群眾的生活不易,因此他的合作社對前營村及附近村莊的貧困戶格外照顧。合作社優先招聘貧困戶來務工,忙天時有50多名群眾在此務工,其中貧困人員就有20多個,一天工錢60元至100元不等。前營村貧困戶程國和李向陽由於幹活踏實,一年下來在這裡能拿到手1萬多元工錢。
合作社的帶貧效應也得到了張良鎮黨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2020年後半年,有關部門利用扶貧資金為合作社援建了一座700余平方米的暖棚,發展反季節蔬菜種植;幾個月後,又援建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玻璃溫棚,進一步鼓勵合作社繼續發揮帶貧作用。
“暖棚的番茄馬上就能上市了;玻璃溫棚的西芹收穫後就要栽種春番茄,這都得用不少工人。我會繼續優先使用貧困戶來幹活,讓他們多增加些收入。”劉振江説。(文/圖 喬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