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黃河而知中國,臨河洛而知華夏。
洛陽,八大古都之一,絲綢之路、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十三個王朝的榮辱興衰在此上演,五千年曆史文明在此起源,歷史文化名城,是洛陽的一張亮麗名片。
工業重鎮,是洛陽另一個著名標簽。“一五”期間,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7項佈局於此。如今,洛陽推動文旅融合,加快産城互促,傳統産業不斷轉型升級、新興産業方興未艾,民生福祉不斷增強。
近日,人民網“看見中國”融媒體採訪團隊走進洛陽,感受這座千年古都在傳統中汲取養分,在發展中煥發新機。
文旅融合:讓文化“活”起來
華燈初上,洛陽老城區內,洛邑古城似乎剛剛甦醒。
洛陽“網紅”景區——洛邑古城。洛陽市網信辦供圖
入口處,人們舉著身份證排成長龍,不時踮起腳尖向裏張望。城門內,文峰塔挺立,新潭水盪漾,亭臺樓閣在煙雨中朦朧。忽有琵琶聲起,若珠玉落盤,宮裝美人舞于岸邊。遊人屏息,如癡如醉。
走在古城內,仿佛穿越時空。唐代的酒樓、宋代的商鋪,一不留神走過了明清,抬頭就是民國的舊墻。然而洛邑古城真正的魅力,卻在藏身古街中的百態非遺。
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醫藥、曲藝民俗……國家、省、市級200多種非遺令人驚嘆。“以前沒想過進景區,覺得旅遊産品都是小年輕喜歡的,跟我們不搭邊。”劉瀟丹是汝陽劉毛筆第67代傳承人,她坦言,洛邑古城以非遺文化為特色“顛覆”了她的觀念。
非遺抱團取暖,文化、經濟雙豐收。首先是文化傳承。“直接跟遊客互動,傳播面一下變大了。”劉瀟丹説,以前“汝陽劉”只在書法愛好者圈內有名,如今遊客現場體驗,了解更深入,使“汝陽劉”知名度更高。
用旅遊的方式傳播文化,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品得出味道。
洛陽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曹魏白玉杯。人民網記者 杜明明 攝
高大威武的石辟邪“變身”可愛的卡通玩偶,鑲嵌綠松石銅牌飾做成筆記本……在洛陽博物館,構思精巧的文創産品吸引了不少遊客。洛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産業開發中心主任張波介紹,這些文創産品根據藏品設計開發,主打實用、親民路線。下一步將結合文物元素推出更多文具、郵品、服飾等,讓大家把“文物”帶回家。
“遍地”博物館,是洛陽城獨特的標簽。漫步大街小巷,一抬頭,或許就會和一座博物館不期而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2家博物館,其中,三級以上博物館12家,博物館總數和三級以上博物館數量均居全省第一。契約博物館、軍品博物館、飲食文化博物館等都獨具特色。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鄭瑤 攝
如今,洛陽正把這些“明珠”串成展現河洛文明的精美“項鍊”。 2020年,洛陽新建成班超紀念館、洛陽體育博物館、考古博物館等20余家博物館,全力打造15家精品博物館,“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初具規模。
“我們正以高品質建設‘東方博物館之都’為突破口,創新體制機制,緊抓文博行業發展機遇,把博物館優勢提升為城市發展優勢。”洛陽市文物局負責人表示,“東方博物館之都”這一城市品牌必將越擦越亮,吸引更多的人為一座博物館來到這座城。
洛陽牡丹。鄭瑤 攝
用文化帶動産業發展,洛陽也屢出奇招。每年四五月份,洛陽城總是“爆滿”。遊人紛至遝來,只為一睹牡丹的天香國色。
當“賞花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時,洛陽人李學武劍走偏鋒專注于研發牡丹瓷。“牡丹文化節期間,‘門票經濟’很紅火,但‘産業經濟’沒有做起來。”李學武説,“遊客來了啥也帶不走,本地人也很難從中獲取經濟收益。”他以唐白瓷技藝為基礎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牡丹瓷,成了洛陽爆款文創産品。除瓷盤、盆景等擺件外,如今牡丹瓷已開發出娃娃擺件、飾品等創新産品,每年銷售5萬餘件,穩定銷售額約6000萬元。
李學武牡丹瓷作品。人民網記者 杜明明 攝
李學武研發的“一帶一路”系列、“東方妞妞”系列等擺件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超萬件,受到廣泛歡迎。“我們需要抓住當地的文化元素,融合當地的特色,用牡丹瓷技藝做出他們需要的産品。牡丹伴著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我們的工藝製作,必能輝煌在‘一帶一路’上。”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擁有1500多年栽培史的洛陽牡丹正從“一朵花”變成一片産業。
從觀賞品到食用品再到化粧品,洛陽牡丹邁進工業領域,衍生出了牡丹茶、牡丹籽油、牡丹日化用品等近百個深加工産品,形成了集培育種植、加工銷售、觀賞旅遊等為一體的牡丹特色産業。
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胡大鵬説,從“老三篇”向“新三篇”轉,從“門票經濟”向“産業經濟”轉,洛陽市正努力把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到旅遊産業規劃建設中,以文促旅,給旅遊增內涵;以旅彰文,讓文化活起來。提升已有旅遊産品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文化旅遊業態,形成更多的“詩和遠方”。
工業轉型:老樹發新枝 新樹結碩果
“東方紅”拖拉機被印上了第三套一元人民幣。中國一拖供圖
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洛陽礦山機器廠等“十大廠礦”落戶洛陽,洛陽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我國第一台拖拉機、第一台壓路機等“全國第一”誕生於此,“洛陽製造”享譽全國,“東方紅”拖拉機更是承載了一代人的時代記憶,見證了新中國農機工業的發展歷史。
近年來,面對轉型升級壓力,老工業基地洛陽樹立新發展理念,既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實現“老樹發新枝”,又堅持創新驅動,培育新興産業,迎來“新樹結碩果”,工業基地的名片越擦越亮。
5G電動無人駕駛拖拉機。人民網記者 杜明明 攝
5G高清攝像頭、蘑菇頭GPS天線、毫米波雷達、大數據雲平臺、氫燃料電池、3分鐘加氫、24小時待命。演示現場,通過遠程操控,無人駕駛拖拉機迅速進入農田,自動規劃路線、自動轉彎、自如進退、精準停靠,嫺熟高效地完成耕地作業……2020年6月,由中國一拖牽頭組建的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發佈了中國首臺5G+氫燃料電動無人駕駛拖拉機,一經亮相,便吸引了眾多目光。
此次發佈的首臺5G+氫燃料電動拖拉機,係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牽頭,清華高端裝備研究院洛陽基地聯合打造。
“我們的工作就是給機器裝上眼睛和電腦,讓工業機器變得更加智慧,實現製造業加工需求中的柔性化要求。”清洛基地副主任鄒怡蓉説。這位“四清學霸”(清華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2017年將家從天津搬到了洛陽,投身“洛陽智造”。除了鄒怡蓉,還有不少類似的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匯聚在清洛基地,重點圍繞機器人與智慧製造、軌道交通、先進農機裝備等,攻破關鍵技術,協同創新發展。
綠色智慧是新一代農機裝備的發展趨勢, 5G+氫燃料電動拖拉機的問世,對新一代綠色智慧農機裝備的創新探索,推動我國農機裝備轉型升級,促進智慧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一拖是洛陽産業轉型升級的縮影。先進裝備製造、高端石化、新材料、電子信息等主導産業是洛陽推動産業改造升級的重點,“老樹發新枝”遍地開花。
堅持傳統産業改造提升的同時,洛陽培育壯大機器人及智慧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銀隆(洛陽)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洛陽市網信辦供圖
2020年4月下旬,18米長的銀隆新能源公交車在洛陽正式運營,滿載可容納160人,在馬路上猶如一條紅色“長龍”。這是洛陽銀隆新能源産業園投産以來的新成果。
3年前,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要在中部地區佈局生産基地,洛陽的産業、人才優勢以及務實作風為當地引來了“金鳳凰”。“客車生産線從開工建設到第一台樣車下線,僅用一年零兩個月。”洛陽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強讚許洛陽的幹事勁頭,他説,“整車製造項目已經投産,公交等商用車系列和市政環衛等專用車系列正批量生産。”
引進一個企業,帶動一片産業。銀隆新能源産業園將是洛陽培育新能源産業的重要載體。此外,洛陽還打造大數據、軌道交通、高端裝備等産業園,推動機器人及智慧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産業集聚發展。如今,格力智慧製造填補洛陽産業空白,阿裏、騰訊等企業入駐洛陽大數據産業園,“中部雲谷”應運而生,一系列新興産業正蓬勃發展。
“抓住新一輪科技革新和産業變革的機遇,‘洛陽製造’正加速向‘洛陽智造’‘洛陽創造’轉變。”洛陽市工信局副局長李君説,工業基地的名片將越擦越新,越擦越亮。
生態宜居:以“綠”為底 繪就幸福畫卷
洛陽伊河龍門橋夜景。人民網記者 寇傑 攝
潺潺緩流的伊河、滿目皆畫的風景、優哉遊哉的遊人……每到週末,只要天氣好,洛陽市民李先生都會帶著一家人,在伊水遊園消遣時光。“咱洛陽的生態真是好,來到這裡,一身的疲憊都消了。而且這裡還有兒童樂園、城市書房,健身場所,一家老小都有樂趣。”
好生態不僅是全面小康“硬杠杠”,更是增強群眾獲得感的“加分項”。這裡過去曾是垃圾山、污水灘、亂石崗、採砂場。“遊園內的伊渠最早是灌溉渠,後來變成污水渠,我們建園的第一步是治污清淤。”洛龍區住建局副局長王恒志説,而今,這裡已是“綠”的海洋。
“我們就是要把臭水溝、垃圾場等人們捂著鼻子過的地方變成各種小遊園,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洛陽市城管局綠化科相關負責人姚孝祺説。
發揮富水城市的優勢,洛陽把“水”和“綠”融合起來,統籌推進生態修復。278處小遊園見縫插綠,195萬畝國土綠化生機盎然,13萬畝沿黃生態廊道賞心悅目,“15分鐘生態休閒圈”逐步形成,市民正享受家門口的“綠色福利”,一河清水繞洛城的願景正在逐步實現。
洛河濕地公園。洛陽市網信辦供圖
除此之外,洛陽還高標準打造了一批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城市濕地,濕地面積達4.97萬公頃,濕地保護率52%,國際濕地城市創建順勢起步。目前,全市已建成1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濕地公園和3處省級濕地公園,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形成。
“十三五”以來,洛陽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樹立以人為核心的城市觀,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國土綠化、生態修復“五大行動”,統籌推進“四河同治、三渠聯動”綜合治理,加快構建生態環境建設體系,讓好生態成為“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洛陽定鼎門遺址。鄭瑤 攝
走進洛陽城市規劃館,洛陽曆史、現代、未來3個城市軸線,清晰可見、特色鮮明。洛陽不走“攤大餅”式城市擴張模式,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實施“一中心六組團”城市發展戰略,一座座地標性建築,點綴在三個軸線上,一個錯落有致、疏密有度、古今輝映、山環水潤,具有洛陽特色的城市格局躍然而現。
“居者心怡、來者心悅”。洛陽用善治呵護城市的風景,提升城市的溫度,不斷增強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幅以“綠”為底的幸福畫卷正在徐徐繪就。 (王佩 杜明明 崔越 寇傑 劉寧 張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