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黃河河道內發現一處漢代墓葬群 洛陽西漢陶仕女俑首次“亮相”
來源:大河報  |  2021-02-23 10:40:13

  原標題:孟津黃河河道內發現一處漢代墓葬群,出土文物200余件,進一步印證史料記載 洛陽西漢陶仕女俑首次“亮相”

孟津黃河河道內發現一處漢代墓葬群 洛陽西漢陶仕女俑首次“亮相”

發掘出的完整跪姿和站姿陶仕女俑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洛陽孟津黃河河道內的一處考古工地上,考古工作人員們正在抓緊時間對墓葬進行發掘和清理。工作人員徒手從淤泥中扒出一件件隨葬品。這處墓葬,就是2020年12月份在孟津黃河河道內發現的一處漢代墓葬群,經過近一個月的考古發掘,已經清理空心磚墓39座、小磚墓18座,出土文物200余件,並在洛陽市區範圍內首次出土完整的西漢時期陶仕女俑。

  洛陽地區首次發現完整陶仕女俑

  洛陽的天氣連日回暖,但是站在黃河岸邊,依然能感受到陣陣涼風。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河道內的水位也在連日漲高,這讓本就困難的水中發掘工作更加難以順利進行。“這處漢代墓葬群是于去年12月份發現的,發現後考古工作隊隨即就進入現場進行清理和保護,並在1月份正式開始發掘考古工作。”考古現場負責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斌告訴記者,2020年夏季由於黃河漲水,墓葬群所在的臺地被河水沖毀,黃河河道向南侵蝕約300米,進入枯水期後這些墓葬便逐漸露出水面。因為現場地形地貌和水文條件多變,為保證考古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對周圍修建臨時圍堰並排出河水後,考古工作人員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工作。

  據劉斌介紹,經過現場實地勘查統計,共發現各類遺存(含水面下)墓葬110余座。遺址分佈區域為河道中部沙洲上和南岸邊,各類分佈面積約30萬平方米。目前,共發掘清理空心磚墓39座,小磚墓18座,出土各類文物200余件,主要有陶壺、陶鼎、陶敦、陶罐、陶仕女俑,陶馬、陶雞、陶狗、陶案、陶圈等,並在現場已經修復50余件。劉斌告訴記者,近幾日考古現場水位較低,主要是清理河道中部沙洲上已經暴露的墓葬,防止其被水流再次沖刷破壞。同時在對南岸邊灘地經考古勘探,又發現墓葬30余座,也一併安排人員進行清理。

  在已發現的文物中,陶仕女俑、陶馬在洛陽地區較為少見。“完整的西漢陶仕女俑的發現,可以説是填補了洛陽地區一項空白,較為罕見。”劉斌説,在以往發現的西漢墓葬中,往往只能發現陶仕女俑的頭部或者身體,而此次就發掘出完整的陶仕女俑。記者看到發掘出的陶仕女俑分為跪姿和站姿,身穿有明顯漢代特徵的廣袖長袍,梳著整齊的發髻,面目含笑,十分清秀動人。而且不同以往,這些陶仕女俑的頭部和身體部分分開製作,可以自由活動,也能説明當時陶俑製作技藝的高超。

  墓葬發現將進一步印證史料記載

  墓葬遺址群所在區域位於邙山北麓,黃河南岸,地形平坦開闊,在兩漢時期屬於平陰縣、平縣,漢代洛陽八關之一的孟津關也在該處區域。“墓葬群所在的區域有很多史料或者傳説,並且已經廣為流傳,這些墓葬群的發現也能夠進一步印證這些歷史信息。”劉斌告訴記者,孟津渡口自古以來就是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渡口、關口的地位極其重要。因黃河歷代擺動改道變遷,上述歷史記載中的城址、渡口等一直沒有找到準確的位置,缺乏考古證據的支持,此次發現的大量墓葬及其他考古遺存,為尋找平陰縣、平縣的方位以及孟津關的具體位置和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而在發掘中,不僅發現有墓葬群,還發現有燒窯、水井等生活遺跡。劉斌告訴記者,根據目前這些遺跡推測,墓葬群距離當年的生活區域並不算太遠,而如果繼續勘查或許還會發現更多的生活遺跡。在考古發掘正式開始以後,不斷有各類文物出土,但因埋藏條件不佳,文物多有損壞,再加上泥水浸泡,急需進行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考古院為此派出專業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人員進駐發掘現場,在現場對出土器物進行清理修復,共修復各類陶罐、陶俑等50余件,同時對陶器上的彩繪進行了封護和加固工作。

  目前由於水位逐漸漲高,水下墓葬的發掘工作已經暫停,岸邊墓葬的發掘仍在有序推進。劉斌介紹,下一步將繼續開展工作,盡最大努力提取信息採集文物,並組織考古調查和勘探的技術人員,對沿黃及周邊區域開展進一步的考古工作,重點目標是尋找城址、渡口以及相關建築的遺存。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深遠,從中國文明誕生到唐宋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中心和重心。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趙曉軍表示,這次黃河河道內墓葬群的發掘,不僅豐富了黃河文化蘊含,還為今後洛陽地區沿黃考古工作的開展,增加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信息。(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李曼文圖)

編輯:萬慶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echatIMG11040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