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拖,一輛輛東方紅大輪拖完成總裝。潘炳鬱 攝
中信重工新下線的特種消防機器人正在進行出廠測試。 潘炳鬱 攝
3月24日,洛陽市召開2021年地企合作第一次會議。會上,共簽約産融合作協議448個,協議總金額348億元。
此次地企合作會主題是“加強産融合作,支持項目建設,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這是洛陽第21次,也是進入“十四五”時期首次地企合作會議。
發揮地企合作場域載體“強磁場”
作為國家“一五”時期佈局的重要工業基地,洛陽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00多家、各類研發機構900多家,央企數量居全國地級市前列。2016年,洛陽市作出了深化地企合作的重大決策,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搭建起對接合作的平臺,先後召開20余次地企合作聯席會議,形成了多方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地企合作新格局。
2020年年底,《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2020—2035年)》發佈,標誌著洛陽都市圈建設正式邁入全面啟動新階段。
前不久,洛陽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提升“9+2”工作佈局,聚焦“四強兩優三爭先”奮鬥目標,統籌抓好産業升級、創新驅動、改革開放、鄉村振興等各項工作,高品質建設現代化洛陽都市圈。
在推進洛陽都市圈建設、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市新征程中,場域載體“強磁場”集聚效應持續發揮,地企合作大有可為。洛陽在新起點上不斷開創地企合作新局面,打造洛陽都市圈建設和高品質發展的“強磁場”。
洛陽市國資委主任常涌濤介紹,此次地企合作主題任務就是堅決落實市委全會要求,堅持開門就是開戰、開局就要決勝,聚焦“加強産融合作、支持項目建設”,緊盯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金融支持這個“輸血機”,充分調動地企各方面各層級的力量,充分發揮地企合作場域載體“強磁場”作用,推動洛陽“十四五”發展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地企合作解難題促發展
深化地企合作,已成為近年來洛陽厚植發展優勢、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洛陽地企合作開展5年來,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地企合作的重要抓手,有序推進産業項目,累計簽約産業類項目771個,計劃總投資3240億元。産銷對接成效顯著,充分發揮産銷對接平臺作用,先後組織簽訂産銷對接合同812個,總金額440億元。科技合作不斷拓展,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的對接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累計簽約科技成果轉化及傳統企業智慧化改造項目400個。服務項目堅強有力,地企合作會議現場交辦涉及項目手續辦理、要素保障等方面問題393個,377個已辦結。一批企業生産經營和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得到了及時解決,拉近了政企間的距離,優化了營商環境。
為破解企業反映的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此次地企合作會議專門邀請9家省級金融機構和投資公司,組織28家駐洛金融機構、基金公司和60家市重點企業現場對接。通過緊盯項目建設“牛鼻子”,加大産融合作力度,有效破解資金瓶頸制約。
據介紹,此次地企合作會,共發佈項目融資需求信息133個,需求總金額750億元;發佈金融機構上半年擬簽約貸款投放協議1990個,總金額383億元。其中,農發行與汝陽城投簽署的4.78億元合作協議、中信銀行與旅發集團簽署的2.25億元合作協議、工商銀行與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簽署的9300萬元合作協議等24個産融合作協議投資大、引領性強,在會議現場進行集中簽約,總金額33億元。
持續擴大産融合作成果
深化産融合作是建設現代化強市的重要抓手,也是地企合作的重要內容。
一方面,洛陽近年來“引金入洛”成效明顯,合作方式日益多元,信貸投放穩步增長。2021年,洛陽再次入選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全市累計引進金融機構31家,總數達237家,初步形成了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河南省政府在洛陽設立了首期規模100億元的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基金;6家駐豫金融單位與洛陽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5年將提供不少於4500億元的意向性信用額度。今年年底前,渤海銀行有望在洛設立分行,屆時將實現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全部進駐。
另一方面,積極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在全省率先探索開展“科技貸”“成果貸”業務,打造還貸週轉金業務的“洛陽模式”。2020年全市金融機構産融合作計劃投放387億元,實際投放391億元,簽約落實率達101%。
洛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化地企合作,關乎項目建設、關乎企業發展、更關乎洛陽都市圈大局。下一步,將持續深化産融合作,狠抓項目建設,提升服務質效。
洛陽將搭建産融信息對接服務平臺,建立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融資需求清單,推動銀企對接專業化、常態化、便捷化。立足産業基礎,注重前瞻性和高品質,實實在在謀劃一批引領性、帶動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堅持領導分包聯繫企業和地企合作會議問題交辦制度,持續深入開展“聯企入企惠企助企”活動。
洛陽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洛陽將圍繞提速提質洛陽都市圈建設,構建大服務、大對接、大合作、大改革、大發展的地企合作格局,持續擴大地企合作成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河南日報記者 李宗寬 祁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