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的“大國小鮮@新發展理念”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河南,走訪各地典型,以講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中國故事,集中展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層案例,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為慶祝建黨100週年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黨員幹部流汗水,群眾就能流血水;黨員幹部能搬石頭,群眾就有決心搬山頭。”近日,大國小鮮@新發展理念網絡主題採訪團一行來到林州市的紅旗渠紀念館,在講解員常會平的娓娓講解中,紅旗渠精神在記者面前具象化展開。
林州市紅旗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工天河。林州人民在上世紀60年代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隻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經過林縣人民十年的艱苦奮戰(1960—1969),斬斷了1250座山頭;架設了152座渡槽;鑿通了211個隧洞;建造了21408座建築物;挖砌了1515.87萬立方米土,相當於修建一條寬2米高3米的土墻,它的長度可以從南國的廣州一直連接到北疆的哈爾濱。
在一隻不起眼的木箱子面前,講解員停下了腳步。“這只炸藥箱是2014年建館時彭士俊先生捐贈的。”常會平告訴記者。
20世紀60年代,紅旗渠在林州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上馬開工,數萬人在山上安營紮寨,吃住在工地。工人們一月輪換一次,而指揮部的工作人員要長期堅守在一線,時間一長,他們的物品就多了起來,但工地條件艱苦,許多生活用品無處存放。
“而為開挖紅旗渠炸山剩下的炸藥箱還空著,於是大家當時就考慮:炸藥箱是公家的東西,能不能花錢買來用?”常會平説,“時任紅旗渠工程指揮部組織委員的彭士俊聽到群眾的反映後,彙報給了指揮部總指揮長馬有金。馬有金恪守組織紀律,他説能用,但每人只限一隻,並且要作價購買。”
如今,這張數額為7毛5分錢的收據依然貼在箱子蓋上。這看似普通的收據和炸藥箱,不僅是紅旗渠建設者恪守組織紀律的明證,也是紅旗渠建設賬目明晰、制度嚴密的一個見證。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當下,其意義愈發厚重、深遠,成為民族精神的豐碑。(大河網記者 何心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