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塑造國際傳播的河南品牌,做好河南文旅海外宣傳工作,展示真實、客觀、全面的河南對外形象,國際在線河南頻道策劃推出《老外看河南》系列融媒體報道,聚焦20余位在河南工作、學習、生活的國際友人,通過他們在河南的經歷、體驗和感悟,向世界呈現文旅河南的底蘊、出彩河南的新形象。本期採訪的是來自貝寧、目前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留學的王貝寧(Boukary Mansour),講述他在河南學習中原歷史文化的故事。
貝寧共和國留學生王貝寧 受訪者本人供圖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道(張雨晴):2017年,為了學習河南的歷史文化,王貝寧來到鄭州,正式成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一名學生。
“我知道一種説法是‘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河南的美景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旗渠、龍門石窟等景區我都去過。”王貝寧説。
紅旗渠作為一條“人工天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人們削平了1250個山頭,打通了211個隧道,挖土石方1818萬立方米,工程量相當於從中國北部的哈爾濱到南部的廣州修築了一道高三米、寬兩米的“萬里長城”。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西元493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宋朝等,前後長達400餘年,形成了南北長1.3公里、擁有窟龕2345座、佛塔70余座、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60余塊的石窟遺存,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跟我想像的太不一樣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令我折服。”王貝寧感嘆説。在參觀紅旗渠、龍門石窟之前,他以為紅旗渠就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的水渠,龍門石窟可能就是有很多石像。但真正到現場去看的時候,他感到十分震驚。
王貝寧身穿長衫拍照 受訪者本人供圖
與處於熱帶、終年高溫的貝寧共和國不同,河南處於亞熱帶與暖溫帶之間,擁有廣袤的平原和多樣的山水,地形豐富、風景秀麗。被問及接下來最想去河南哪個城市旅遊,王貝寧回答:“我想去開封參觀,因為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豫劇就發源於開封。”
平常有空的時候,王貝寧會拍一些關於豫劇的Vlog。他認為,中國的每種非遺藝術都有獨特的風格,在歷代傳承之後,這些藝術已經成為了中國的奢侈品。“就像我們國家的非洲鼓,雖然跟中國大鼓形制不同、聲音不一樣,但二者各自代表了自己國家的文化藝術以及歷史傳承。”王貝寧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