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的迴響|他用“一片葉子”帶老鄉致富
來源:央廣網  |  2021-12-23 18:06:19

  編者按:

  村莊中,汗水滴下種子發芽

  遠山裏,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壯

  央廣網特別推出系列報道《遠山的迴響》第二季

  記錄鄉村振興的新農人故事

  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早上六點半,天剛濛濛亮,伴著幾聲嘹亮的雞鳴、陣陣清脆的鳥叫,安曉軍翻身起床,往山上的茶園走去。冬日的山間清晨,薄霧籠罩,空氣清冷。放眼望去,四頭垴山矗立在茶園南方。一階階梯田裏,高高低低的茶樹,默默生長。

  2021年是暖冬,漫步茶園,路邊的桂花尚在開放,時不時飄來一陣沁人的花香。路旁的茶園裏,白瓣黃蕊的茶花開得絢爛。安曉軍走近茶樹,拍下幾張照片,發在朋友圈,設置為僅自己可見。每天早起到茶園轉一圈,留存當天的茶樹生長圖片資料,是安曉軍這兩年養成的習慣。

遠山的迴響|他用“一片葉子”帶老鄉致富

每天早上到茶園看一看,是安曉軍的習慣。(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十多年前,安曉軍離開家鄉到城市打拼。兩年前,他決定放下年入百萬的事業回到家鄉,全力發展白茶産業。現在的安曉軍,早已習慣並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生活。他黝黑的臉龐,記錄著與茶樹的日日相伴;時時浮現在臉上的笑容,透露出這項“沾著露珠”的“新”事業帶給他的滿足。

  與茶有緣

  安曉軍愛讀書。少年時,他在家中一本明嘉靖二十一年的縣誌上看到:“茶園,在縣東南六十余裏潑粥山北麓,其山産茶。”潑粥山是哪座山?一絲好奇在安曉軍心中升起。

  高一那年,因家中遭遇變故,安曉軍輟學到江蘇經商。工作中,安曉軍漸漸愛上喝茶,尤其覺得有款白茶,口感最佳,泡再久,不苦不澀。

  經朋友介紹,安曉軍認識了當地白茶種植園的負責人,了解到其祖籍是河南信陽。安曉軍的家鄉河南省舞鋼市有山有水,素有“北國小江南”的美譽。朋友看到他的愛茶之心,建議安曉軍回鄉“試一試”。

  這時,安曉軍想起多年前看到的關於茶的記載。2004年,安曉軍在楊莊鄉燈臺架山林區找了三分地,栽種了3000棵茶苗。三年過去了,無人管理、任其生長的茶苗成活率達到了60%。

  安曉軍有點意外。2007年,他又在尹集鎮張莊村種了約九畝茶苗,聘請專人看護,用他的話説是“開始比較上心了”。

  2010年,茶青有了。採摘後,安曉軍拿到江蘇,參與當地的茶葉評比,一舉拿下了金獎。

  安曉軍驚喜萬分,“這事兒有戲!”

  安曉軍來到舞鋼市農業局,找專家請教。但是,舞鋼當時主要種植的仍然是傳統農作物,專業人才“不對口”。安曉軍又到江蘇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請教。

  茶樹喜濕怕澇,要種在山上;喜歡弱酸性沙礫質土壤,不喜歡黃粘土……問清了茶樹的生長習性後,安曉軍心裏有了數,回到舞鋼找合適的林地。

  舞鋼林地很多,但很多是生態保護區,動不得!有些臨近一級水源地,不能碰!

  一晃,四年過去了。安曉軍帶著舞鋼市農業局土肥站的專家徐進玉考察到廟街鄉靈瓏山時,發現山下是葛莊水庫,灌溉水源有了;山朝向北方;土是沙瓤土,pH值略高一點,可通過現代科學方法調節。

  “這就是我們要找的林地!”安曉軍喜上眉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在靈瓏山上種植一些糧食等農作物。後來,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農村沒了勞動力,很多山地只是種植一些樹木。靈瓏山幾乎成了荒山。

  安曉軍找到人頭山村委和廟街鄉黨委,提出想流轉山地種茶的想法。荒山閒著也是閒著,鄉親們很願意流轉。2015年,安曉軍一次性支付村民30年的土地租金30萬元,承租了100畝山地,開始種白茶。因茶園在靈瓏山,安曉軍為它起名“靈瓏山白茶”。

  2016年下半年,安曉軍開始著手規劃、選址、建廠;2017年,茶園第一次有了收成,收穫近90斤幹茶。

遠山的迴響|他用“一片葉子”帶老鄉致富

2021年暖冬,茶花仍在開放。(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北方嚴寒使茶園大部分病蟲害無法過冬,造就了“靈瓏山白茶”獨特的品質。其選取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為原料,按照傳統炒茶工藝,經過16道工藝加工而成。幹茶挺直略扁,形如蘭蕙。湯色金黃透亮,茶香高揚且持久,氨基酸含量高達普通綠茶的三倍。茶湯不苦不澀,飲畢唇齒留香,深受市場歡迎。

遠山的迴響|他用“一片葉子”帶老鄉致富

白瓣黃蕊的茶花開得絢爛(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北方嚴寒使茶園大部分病蟲害無法過冬,造就了“靈瓏山白茶”獨特的品質。

  2018年,茶園收穫了300多斤幹茶,收入100多萬。安曉軍幹勁更足了。2019年,茶園擴建二期工程。2020年,二期擴建完工,開始茶旅小鎮的建設。今年,安曉軍的茶園收茶900多斤,收入近400萬。

  2021年,安曉軍為靈瓏山白茶申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再次查閱相關資料,安曉軍發現,他少時看到的“潑粥山”就是如今位於人頭山村的靈瓏山。“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安曉軍驚呼自己與白茶的緣分。

  一個好漢“三”個幫

  唐代茶學家陸羽在《茶經》中雲:“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人們的印象中,茶樹一般生長在南方。白茶更是被普遍認為不適宜在長江以北地區種植。

  如今,經過十餘年的探索,安曉軍填補了河南種植白茶的空白,讓舞鋼成為我國白茶種植的最北端。

  一畝地種4000株茶苗,行距1.2米,株距25公分;茶樹開花促進茶葉品質,但不利於茶葉産量……多年過去,安曉軍從只是喜愛喝茶的“門外漢”慢慢變成了“茶專家”,説起茶樹種植的要點,頭頭是道。今年34歲的安曉軍,已是高級制茶師,中級評茶員。

  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

  租賃山林,差點被騙;冬天降溫,擔心茶樹凍死;夏天干旱,看著茶樹旱死……種茶以來,安曉軍有著“操不完的心”。

  “還好,一路走來,太多人給了我太多幫助和感動。”安曉軍動容地説。

  2016年12月的一天,安曉軍看到當天最低氣溫將達到-12℃。為防止茶苗根部凍壞,安曉軍諮詢專家後,準備用塑膠薄膜把茶山罩住。薄膜買齊,找不到工人上山。

  人頭山村支部書記韓帥遠知道後,迅速組織村兩委幹部、群眾等四五十人,不到兩個小時,把一百餘畝茶樹全蓋完。

  “我們村裏對茶産業很認可,老百姓也信賴曉軍的人品。他跟村民就像一家人。”韓帥遠説。

  2019年春夏,天大旱,茶苗旱得蔫頭耷腦。

  蓄水池乾涸、山下水庫的水提不上來,一身泥,滿臉汗的安曉軍欲哭無淚。“茶苗旱死了三分之一。”安曉軍心疼不已。

  市鄉村三級政府相關負責人了解情況後,立刻召開現場會,解決茶廠的灌溉等基礎設施問題。如今,漫步茶園,可以看到每一行茶樹根部都鋪設了管道,近500畝水肥一體茶園建設已完成。

  廟街鄉黨委書記劉彥新原任舞鋼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為發展白茶産業,劉彥新被派到廟街鄉任黨委書記。到任第二天,劉彥新就帶著領導班子到茶廠調研,這讓安曉軍感動不已。

  同時,廟街鄉為茶廠明確首席服務員和包村班子成員,投入近一千萬,改善園區外人居環境,完善園區內交通、灌溉設施等佈局,爭取600多萬項目資金和技術方面支持等。

  發展的過程中,安曉軍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目前,安曉軍創立的河南省千寶農業種植有限公司已經申報了15項國家專利,6項成功獲批。

  離開,是為了更好的歸來

  傍晚六點多,山村的夜晚已然降臨,夜色濃重。山野寂靜,村裏偶爾傳出幾聲犬吠。

  “外邊再好,總是家鄉好。”站在茶廠的院子裏,抬頭看著天上的月亮和漫天繁星,安曉軍頗有感觸地説。離家十多年,這次徹底的歸來,沒有不適應,只有滿滿的喜悅和安心。

  俗話説,“出門三里為外人。”安曉軍的家在八台鎮王老虎村,距離人頭山村10公里開外,但是村裏的群眾待他如親人一般,這讓安曉軍心裏暖暖的。“人頭山村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可以安心在這發展。”

  “嬸兒,去山上撿柴啊!”“叔,累不累?”“大爺,來了。”走在茶園中,時不時碰見幾位村民,或在砌水溝,或在混合土壤,安曉軍笑容和煦,熟絡地與他們打著招呼。

  廟街鄉三分之一山地,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平原,想通過發展傳統農業讓鄉親致富,沒有出路。“只能搞差異化、經濟效益比較高的種植項目,白茶種植就是一個好的選擇。”安曉軍説。

遠山的迴響|他用“一片葉子”帶老鄉致富

茶山下的茶園民宿已建成(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我這是跳出農門,又回到了農門。”安曉軍説,帶領鄉親們致富是他的“終極目標”。

  安曉軍創新帶貧模式,帶領鄉親走上了“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綠色發展之路。

  安曉軍通過實施土地流轉,對無能力的貧困戶“保起來”;提供就業崗位,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扶起來”;實施承包責任制,對有勞力無田地貧困戶“幫起來”;簽訂種植合同,把有田地的貧困戶“帶起來”;簽訂代管代種協議,開展企地合作共建,讓村集體經濟“增起來”。

遠山的迴響|他用“一片葉子”帶老鄉致富

茶園三期(央廣網記者 夏莎攝)

  這幾年,安曉軍帶動周邊群眾種植白茶500多畝。最多時,安曉軍的茶園年用工1萬餘人次,扶持9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9萬元。今年,安曉軍被共青團中央、農業農村部聯合授予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

遠山的迴響|他用“一片葉子”帶老鄉致富

人頭山村葛莊組村民李德福正在茶園務工(央廣網記者 夏莎 攝)

  “現在家門口有活兒幹,能顧家,工資又有保障,再也不用去外面找活了。”人頭山村葛莊組村民李德福正在茶園砌水溝,幹勁兒十足。

  現在,集種植、觀賞、採摘、加工、旅遊、研學為一體的“茶旅小鎮”正在打造中,九龍山茶鄉景區已通過國家3A級景區評審,5棟茶園民宿建設完成。

  走在今天的紅石崖,道路寬敞整潔,水流潺潺,茶園蔥綠,民宿別致,老百姓笑意晏晏。

  清晨的薄霧中,旭日冉冉東升,安曉軍站在半山腰,眺望滿山的茶樹。身側的柿子樹上,兩隻喜鵲剛落下腳,嘰嘰喳喳,跳來跳去,旁邊枝杈上築好的鳥巢看起來堅固而舒適。

  安曉軍就如這喜鵲一樣,“飛”往外面的世界。終有一天,帶著一身本事,再次歸來。與他熱愛的白茶一起,在靈瓏山,深深紮根。

  總監製:張軍 于鋒

  監製:王薇 趙凈 彭華

  記者:夏莎

  策劃:關宇玲 孫瑞婷

  視頻:趙夢陽

  設計:張慧玲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