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樓陽生在省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一次專題會議上強調 全面提高常態化疫情防控水準 努力實現長週期內不發生疫情 王凱出席
1月29日,河南省委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一次專題會議。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會議並講話,強調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抓好此輪疫情收尾、抓好春節疫情防控的同時,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常態化疫情防控水準,努力實現長週期內不發生疫情,把最大不確定因素變成確定因素,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人民群眾安定有序生活。河南省省長王凱就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作部署。
鄭州市、洛陽市、安陽市彙報了常態化疫情防控、企業生産、項目施工等工作。
樓陽生指出,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連續奮戰,本輪疫情防控已取得決定性成效,即將轉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要正確理解把握常態化疫情防控,清醒認識常態化不是正常化,更非不設防,牢牢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聯防聯控,堅決保住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堅持常態常備,實行AB角、兩班制全天候全要素值守,及時分析研判形勢,為防控指揮科學決策提供意見建議。堅持科學精準,按照國家防控指南,把握規律、總結經驗,結合河南實際採取務實管用措施,提高防控質效。堅持防線前移,發揮好基層組織優勢,築牢數字防線、電子圍欄,加強源頭管控。堅持關口內置,壓緊壓實“四方責任”,築牢基層疫情防控防線。堅持劃小單元,用好信息化技術,加強網格化管理,把精準防控措施落實到農村社區。堅持群防聯控,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健全部門間和區域間聯動的工作機制,實現人人防控、行業防控,把防線織密紮緊。
樓陽生強調,做好應急處置工作,要立足“快、早、準”,在迅速準確流調基礎上,確保圈住封死。反應要快,完善扁平化指揮機制,加強應急力量建設,加強應急演練,確保2小時內實現平急轉換。發現要早,完善高效率、全覆蓋多點觸發機制,確保早發現早預警早報告,牢牢把握防控主動權。流調要準,加強專業力量,嚴格工作標準,認真細緻做好溯源流調、病例流調、環境流調,精準確定風險等級,科學劃定封控、管控、防範區域,切斷所有傳播渠道,堅決防止疫情蔓延擴散。
樓陽生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首例病例發現遲緩、平急轉換過程較長、疫情防控能力不足、信息不暢等問題,下足繡花功夫,採取針對性措施,全面提高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水準。一要壓實“哨點”責任。嚴格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疫情防控責任,加強監督管理,建立獎懲機制,充分發揮醫院發熱門診、鄉鎮衛生院、村(社區)衛生室(服務中心)、藥店等機構監測預警作用,確保多點觸發、靈敏高效。二要提高篩查能力。堅持人物同防,對重點人群嚴格按照指南落實防控措施,返豫人員分級分類實行健康管理,入豫人員入住酒店旅店等要加大監測力度,同時加強對機場、高鐵、公路中轉換乘人員健康監測;對進口冷鏈、國際郵件、航空貨物實行總倉管理,做到凡進必檢、凡出必檢,其他物流實行流調前置、採樣檢測、防護裝卸等措施。三要持續築牢“兩個屏障”。持續推進疫苗接種工作,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做好個人防護,嚴格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一米線等防護措施,聚集性活動等非必要不舉辦,做好文旅、教育、衛生、養老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日常防護、健康監測,防止隱匿傳播、交叉感染。四要堅持依法防疫。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進一步明確公民疫情防控法定職責,做到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五要做好信息發佈。及時公開準確發佈防控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加強輿論引導,凝聚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王凱指出,一要健全“三項機制”。加快扁平化指揮、平急轉換、多點觸發機制建設,完善組織架構,日常值守實行AB角、兩班制,建立綜合分析研判專班,搭建全省疫情防控信息平臺,一旦發生陽性病例,指揮體系迅速轉入應急狀態,省市縣嵌入扁平一體,靠前指揮、果斷處置。二要紮緊“四個口袋”。突出入境來豫人員、其他口岸返豫人員、中高風險地區返豫人員,以及冷鏈物品、國際郵件和進口貨物,落實落細管控措施,守牢外防輸入防線。三要強化“十個哨點”預警作用。加強醫療機構就診人員、境外省外返豫人員、特定服務場所從業人員、高風險崗位人員、重點機構人員核酸篩查,嚴格落實藥店、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中高風險地區來豫人員入住酒店管控措施,加強高風險場所環境監測,根據疫情防控需要適時開展全員核酸檢測,有效消除隱匿傳播風險。四要增強“五種能力”。加強核酸檢測、流調溯源、隔離管控、醫療救治、社會免疫等能力建設,提高應急處置效率。五要壓實“四方責任”。抓實抓細常態化督導檢查,推動各地黨委、政府扛牢屬地責任,行業部門負起主管責任,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落細主體責任,社會公眾履行個人責任,進一步健全全民防控格局。
孫守剛、江淩、曲孝麗、費東斌、陳星、安偉、戴柏華、顧雪飛出席。
會議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各省轄市、濟源示範區和各縣(市、區)設分會場。(河南日報記者 李錚 馮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