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走進中原 追尋“夏”的蹤跡
來源:河南日報  |  2022-04-19 10:32:45

  原標題:走進中原,追尋“夏”的蹤跡(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沐著春光,走進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舉目望去,周邊都是青色的麥田。在規劃有序的探方中,數十位考古工作人員正埋頭清理土層。歷經60餘年的考古發掘,腳下這片土地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喜。

  正是在這裡,發現了無數個中國之“最”: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最早的鑄銅作坊、最早的加工綠松石器的作坊、最早的雙輪車的車轍……而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被學界普遍認為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同時,它是迄今為止夏文化探索中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出土遺物最豐富且等級最高、所代表的生産力水準最先進、時代特徵最明顯、性質最明確的都邑遺址之一。

  夏文化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一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爭鳴最為激烈、最為持久的專題之一。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探索更是考古專業領域令人關注的焦點所在。

  4月15日,受疫情防控影響,“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工作推進會在線上舉行,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王巍、趙輝、陳星燦、欒豐實,以及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河南、陜西、山西、安徽等省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聚會“雲端”,圍繞夏文化研究項目進展及2022年度項目整體計劃,包括調查、發掘、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與出版、傳播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探討。

  “中原地區是夏文化探索與研究的中心地區,集中力量攻關,使夏文化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為探索中國國家起源提供實證,這是我們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重要任務和目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課題組常務副組長劉海旺説。

  距今5300年到距今3800年前後,即考古學上的仰韶時代後期至龍山時代,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萬邦林立”的“古國時代”。從目前考古發現來説,河南發現了平糧臺、郝家臺、王城崗、古城寨、新砦、蒲城店、徐堡、西金城、孟莊、戚城等10多座龍山文化城址。“這一時期城址的大量出現是古代社會階層分化和複雜化發展的必然過程,伴隨著社會發展進程,出現超大規模的區域中心城址也是必然的,所以,河南龍山文化城址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就出現了規模空前的二里頭遺址。”劉海旺説。

  如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第四任隊長趙海濤帶領考古人員繼續探索這片黃土之下隱藏的更多“秘密”。新發現更大範圍的主幹道路,道路兩側多有墻垣,二里頭都城以中心區的道路和墻垣規劃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多網格式的都城佈局。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經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墻、居葬合一、宮城居中的城市佈局,這種嚴謹、方正的佈局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很贊同趙海濤關於夏商的分界點應在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最末的結論,根據發掘情況,這個時期二里頭都邑遭到了整體破壞而被廢棄,後來也沒有出現作為替代的同類型、大範圍的遺跡。但大致同時期,在二里頭都邑東北約6公里處出現的偃師商城,其第一期和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出土的器物很相近,説明商派軍隊來二里頭滅了夏之後,仍不放心,就在附近建了偃師商城。

  令人欣喜的是,自2020年以來,河南省淮陽時莊、葉縣余莊、孟州禹寺等多處遺址發掘工作均取得了重要新發現:淮陽時莊遺址發掘出土了夏代早期“糧倉”遺跡,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食倉城”;葉縣余莊遺址發現的龍山文化墓葬具有鮮明的禮制色彩;孟州禹寺遺址內壕、外壕均不晚于二里頭文化時期等,為探討早期夏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資料。(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張體義)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