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南古籍走進“春天裏”
來源:河南日報  |  2022-04-24 08:46:02

  原標題:河南古籍走進“春天裏”(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中辦、國辦近日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古籍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進古籍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

  2022年,“古籍保護”也首次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久遠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使得河南不僅是文物古跡大省,也是史料典籍大省。做好古籍保護與傳承,不僅可以守住文化寶藏,更有利於增進億萬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古籍保護:守住文化遺珠

  從遠古時代口口相傳的“河圖洛書”,到先秦典籍《詩經》《周易》;從秦漢時期的秦漢簡牘,到五代北宋的雕版印刷,河南古籍源遠流長。

  據不完全統計,從先秦文獻到明清私家詩文諸集,河南現存古籍大約有百萬部之多。這其中,地方誌因記述了某一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情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在平頂山市寶豐縣西大街,有一處古色古香的建築,它是民營企業家曹二虎創建的書畫研究院。在建築的三樓,有個方志博物館,78組整齊的書架上,擺滿了從全國各地蒐集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及2800多個縣市的方志類圖書,其中不少是珍本和絕版,彌足珍貴。

  寶豐方志博物館館長何清懷説:“從2012年建館至今,我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保護這些古籍,免費向公眾開放,想為史志愛好者提供交流空間,也為子孫後代保存資料。”

  經過歲月的洗禮,有些古籍殘破不可避免,甚至紙散字碎,無法翻閱。那麼,如何讓這些殘破的古籍得以繼續保存?

  在河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修復師們給出了答案。他們安靜、細緻地為需要修復的古籍拍照、核書、拆書、補洞……每個步驟都急不得重不得,破損嚴重的古籍,一本就要花費幾年時間才能修復完成。

  “這些古籍,記載著一段段歷史,承載著華夏文明的生動記憶。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心補新’,為後人留下翔實可靠的文獻資料,守住我們燦爛的文化遺珠。”該館資深古籍修復師夏國軍説。

  古籍出版:拉近古今距離

  我省在全國較早成立了全省古籍整理規劃辦公室,組建了以出版古籍圖書為主的專業出版機構——中州書畫社,即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前身。相繼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古籍圖書,如“中州名家集”“中州文獻”叢書、清代我省第一部長篇小説《歧路燈》、反映“天下之中”嵩山文化的《嵩嶽文獻叢刊》以及一批河南古舊方志等。

  進入新時代,古籍出版觸“網”升級,曾在舊紙古字中打轉的古籍整理、出版,邁進了數字化出版時代,出版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

  作為專業從事古籍整理及學術著作出版的地方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既堅持古籍整理出版的核心業務,又根據時代和市場需求,出版了一批人們喜聞樂見的讀物,讓古籍活起來,讓民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國學經典”叢書100種,所選皆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出版10年來一直暢銷,銷售碼洋已過億。其中,國學經典·典藏版《周禮》《近思錄》,已走上國家領導人的書架。

  古籍是傳世經典,整理出版古籍,構築起古人與今人的交流橋梁,能將經典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

  承續新篇:展示多彩之美

  2021年,央視推出了《典籍裏的中國》,成為熱門綜藝節目之一。它讓古籍走出“深閨”,以創新的方式,開啟了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

  古為今用,服務當代。利用信息傳播技術和新媒體手段,讓沉睡于圖書館、藏書樓裏的古籍走出來、活起來、火起來,帶給人們精神給養,為新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生生不息的思想動能。

  繼承應該創新,保護還要推廣。面對未來,我省將儘快搭建古籍出版智慧雲平臺,推廣數字化、活態化古籍模式,讓古籍與文創、文旅融合,讓古籍與影視、非遺聯姻。廣泛開展中華典籍誦讀工程,大力推廣“書香中國”方案,紮實舉辦河南典籍入社區、進課堂、到鄉村活動。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這其中,古籍保護與傳承,任重而道遠。(河南日報記者 胡春娜)

編輯:張雨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echatIMG11040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