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5月5日,信陽市息縣楊店鄉張圍孜村小學學生李夢陽緊緊攥著利用假期撿拾塑膠袋和飲料瓶換來的400分兌換券,興衝衝地來到愛心超市,換取了心儀已久的乒乓球拍。
“過去,垃圾都是一倒了之,現在搞垃圾分類,村民分得好就能得到‘綠色積分’、兌換物品。”息縣教體局駐楊店鄉張圍孜村“第一書記”張生舞介紹説,“垃圾分類一點兒不難,我們採取‘二次四分法’,由農戶初分、保潔員細分,將垃圾分為可腐爛、可回收、有毒有害、其他不可回收4類,可實現源頭減量60%。”
垃圾變廢為寶、垃圾源頭減量、讓群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目前,“二次四分法”等垃圾分類方式逐步在整個息縣推廣。
據悉,為破解垃圾圍村難題,2018年以來,息縣從源頭抓垃圾分類減量,探索建立“戶分類、組收集、村分揀、鄉轉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分類減量新模式,取得了較好成效。
村莊乾淨整潔的基礎上,息縣著重在收運處置體系建設、垃圾分類、垃圾出口以及監管機制上下功夫,不斷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統籌縣、鄉、村三級設施和服務,確保“掃乾淨、轉運走、處理好、保持住”常態化運行。在張圍孜村,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兩個垃圾箱,每天流動垃圾車會準點穿行于村頭巷尾收集垃圾。
息縣制定了鄉村垃圾分類方案、“生態文明示範村”垃圾分類工作考評體系以及生態文明公約、公益崗位人員管理辦法、職責履行考評制度,開展生態文明日、積分兌換等活動,形成一套長效機制;通過實施“農戶+公益崗位+分揀中心”三級資源分類,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産生。
如今,息縣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廣大幹群臉上都是滿滿的獲得感、穩穩的幸福感。(文 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