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年戰三夏】河南:金扁擔挑起糧食安全重任
來源:河南日報  |  2022-06-01 09:17:03

  原標題:金扁擔挑起糧食安全重任(非常之年戰三夏) ——“豐收麥田裏的河南農業現代化”系列觀察之一

  5月29日,平頂山市郟縣薛店鎮冢王村,種糧大戶王凱流轉的700畝麥田裏,聯合收割機縱橫馳騁,運糧車上麥籽裝得滿滿噹噹。“去年10月中下旬麥才種下去,現在看來晚播並不減産,一畝地能打1400斤。”王凱感慨,“這個豐收來之不易!”

  2021年,河南省遭遇嚴重洪澇災害,小麥播期推遲,晚播面積有1000多萬畝。“麥子能不能種上?面積能不能保住?麥苗能不能長好?糧食會不會減産?”一連串問號讓河南小麥還沒種下就備受矚目。

  河南小麥何以如此牽動人心?

  放眼國際,俄烏衝突持續,世界主要小麥生産國紛紛捂緊“糧袋子”。回觀國內,全國28%的小麥産自河南,河南小麥單産、總産和貢獻率均居全國第一。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殷殷囑託,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端牢中國飯碗,保障重要農産品供給,離不開河南糧。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河南把“國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記在心上、落在幹上。

  2017年,河南糧食總産躍上1300億斤臺階並保持至今。其中小麥産量穩定在700億斤以上,不僅滿足了自身1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外調原糧及製成品600多億斤,穩住了經濟大盤,夯實了高品質發展基礎。

  晚播不減産,糧食連年豐。這些年,河南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開闢了新途徑、挖掘了新空間、培育了新優勢。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一個“金扁擔”的故事。“這個‘金扁擔’,我就理解為農業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説。河南的新擔當新作為靠的正是“金扁擔”——農業現代化保駕護航。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河南省實行糧食生産目標責任制,將面積和産量任務分解到市縣,確保糧食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小麥播種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以上。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王凱清楚地記得,10年前,他剛開始流轉農田時,不少地還是“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兔子不拉屎、旱澇不打糧”的低産田。2012年起,我省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從此廣袤沃野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地力提升,産量上去,人得解放。

  如今,王凱的700畝農田7個人就能輕鬆管理,施肥澆水打藥一部手機通通搞定;不用兩腳泥去巡田,蟲情監測儀、孢子捕捉儀等黑科技遍佈田野,隨時監測提醒病害防治動向。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畝均增産150斤左右。19.3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5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正運用大數據和物聯網管理萬頃良田。

  “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種了十幾年地,永城市種糧大戶劉新全對這句話有了新理解:“做麵包要強筋的,做饅頭要中筋的,現在種地分不清這些哪行?”他流轉3000畝地,種植優質強筋小麥新麥26,還沒收穫就被當地一家麵包企業預訂了,優質優價不愁賣。

  曾經,東西南北多省品種逐鹿中原。如今,經過11次品種更新換代,河南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優質小麥高産又增收。

  掌握種子“晶片”,高原再起高峰。河南省成立神農種業實驗室,謀劃建設“中原農谷”,集成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動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3%。

  開局不利、轉化良好、豐收在望,大災之年奪豐收,除了良田良種良法攜手“抗逆”,防災減災體制逐步完善功不可沒。

  河南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河南省小麥年年需過乾旱、倒春寒、幹熱風等關口考驗;每年投入近5億元,開展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治,實現“蟲口奪糧”。200多天精心呵護,全省8500萬畝小麥即將豐收到手。

  豐收中原挑戰不斷,2022年麥收更遇到新課題、新挑戰——“三夏”大忙時節新冠疫情多點散發,如何科學統籌,成為考驗政府治理能力的“必答題”。

  “我是奔馬車司機張洪禮,我是拖拉機手常懷欣,我是收割機手張懷建,在外的父老鄉親,有我們在,請放心。”近日,封丘縣一村幹部喊話在外老鄉“安心務工,老家幫你收麥”的視頻火遍網絡。週口市西華縣公佈各鄉鎮服務熱線,一個電話就能幫助老鄉把收、儲、種全解決。

  王凱所在的村莊,同樣為外地機手提供“一條龍”暖心服務:來了有活幹、地頭做核酸、吃住在村委,鎮政府專門成立辦公室協調機手跨區作業。

  麥熟一晌。小麥成熟後的適收期只有3到5天,我省小麥99%靠機收。現如今,疫情防控不鬆懈,河南麥收陣線由南向北有條不紊推進,離不開全省科學統籌調度,為收麥開闢綠色通道,也離不開我省小麥機械化水準的提高。

  “把機收需求落實到村、到戶、到地塊,麥收前已實現供需對接全覆蓋,確保每塊麥田都有機器收、收在適收期。”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省農機中心主任淩中南説。

  “我記得小時候還有麥假,一到收麥時,拿著鐮刀就往地裏衝,割麥、拉麥、打場、晾曬,原來三五天的工序,現在也就一支煙的工夫。”王凱説,越來越多的農民挑上了“金扁擔”。

  夏收連著夏種,宜早不宜遲。這兩天,王凱訂購的米豆間作播種機就要到貨了,“‘大豆振興’,咱‘新農人’也要出份力!”(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波)

編輯:張雨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echatIMG11040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