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記者 莫韶華
流火盛夏,烈日炎炎。6月21日,在北依黃河的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孫莊村西山仰韶文化遺址旁,卻是琴瑟和鳴,意蘊悠長,一片高山流水的閒情逸致,來自河南文博界、文藝界、音樂界和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細品八音古樂,共享文化盛宴。
展示中原璀璨音樂文化 助力傳統古樂奏響新聲
當天上午,河南首次以中國傳統古樂器收藏展示為主題的“金聲玉振——音樂文化主題收藏展”在鄭州“西山·八音樂坊”揭幕。
漢代陶塔、玉制編鐘、虎紋玉罄、和田玉胡人樂舞俑、月牙形箜篌……從古至今,不同時期、不同材質、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中國傳統樂器、音樂藝術題材盡收于展覽館內,蔚為大觀。
河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著名作曲家方可傑感嘆,參觀“八音樂坊”展覽藏品,不禁令人感嘆古人手藝之精巧,樂器紋樣美觀獨特,甚至忍不住遐想這些樂器能重新歸隊,重奏千古佳音,重現千百年前的壯觀景象。
“西山·八音樂坊”收藏展覽館由原鄭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鞏偉創建。據了解,鞏偉教授癡心於中國傳統古樂器、音樂題材等藝術品的發掘、收藏、研究、教育,致力於以音樂為體,以展館為介,引導更多的青少年學習、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他積數十年之心血,納中國有史以來各個時期風格、各種類型、各種材質的中國傳統古樂器于一館,較完整地記錄和展示了中原璀璨絢麗的音樂文化。館內展品精美厚重,多姿多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堪稱填補了古老中原文化中傳統古樂領域的空白,對地域性音樂藝術乃至中國傳統音樂、音樂史、文學史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意義。
該館也是一個獨具特色的研學基地。據鞏偉介紹,豐富的藏品、精緻的演出舞臺、專業演奏家授課等,可以為愛好中國傳統音樂的青少年和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一個學習、提升音樂和文化素養的重要舞臺。
依西山遺址而建 傳仰韶晚期中國最早城池華夏正音
之所以叫“西山”,只因展館位於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孫莊村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旁。
西山遺址是迄今發現的中原地區年代最早的城址,距今5300—4800年,是國內發現年代最早、建築技術最為先進的古城城址,是中國城池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和版築夯土技術的原生地,考古學年代為仰韶文化晚期,被稱為“中華第一城”。它的發現,揭開了探索華夏文明起源的新的、光輝的一頁。
展館定名“西山·八音樂坊”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八音”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樂器分類法,是古代一種按樂器的八種製作材料分類的方法,八種材料是“金、石、土、革、絲、竹、匏、木”。
此次展覽,依循古例,展示了各種“八音”古樂器,所展出的“玉編鐘、編磬、柷、敔、魯山瓷鼓、鎏金瑟枘、玉舞人”等器物之精美和罕見,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擷“八音禮樂”大旗 保護中華傳統文化遺存
中原的古樂文明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構成。賈湖骨笛的發現,將中國音樂史推至8000年前;500多年前,朱載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讓中原人的音樂智慧為世界各國所共享。與會嘉賓表示,通過參觀此次“金聲玉振——音樂文化主題收藏展”,被先人所創造的精美器物深深折服,進一步感受到中原古代音樂文明的博大和厚重。
正如中國音樂學院雅樂研究中心主任周純一在展覽序言中所説:“這一樂器展覽館的現身,意味著許多深層的時代意義:鞏偉教授的收藏精緻、眼光獨到,可以彌補中國樂器史記載的空缺;在現今全國高校音樂院係皆清一色洋樂隊模式下,推出八音樂隊的概念是相當前衛的;進入他的展示空間突然生出‘為何這些樂器不活在我輩的生活中’的疑問;希望這間展覽館能呼籲大家重視中國古樂,借著介紹古代樂器的當兒,擷‘八音禮樂’的大旗,呼喚大家都來努力恢復中國三千年來典雅隆重的禮樂傳統音樂,讓國人驕傲地演奏自己本民族的音樂。”
鄭州大學副校長韓國河在開幕致辭中説:“金聲玉振——音樂文化主題收藏展”開展,是音樂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更是鄭州大學響應中央號召,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通過各種形式“讓文物活起來”的有益探索。通過展覽中華樂器物質文化,不僅有利於提高大眾對古樂、古樂器文化傳統的認知,同時賦予思維創新的啟迪,更好地踐行保護和利用中華傳統文化遺存,為繁榮當代文化事業作出貢獻。
“金聲玉振——音樂文化主題收藏展”由鄭州大學音樂學院主辦,河南省收藏家協會協辦,惠濟區古滎鎮孫莊村委會承辦。
鄭州市惠濟區文化旅遊局副局長張曉宇認為此舉意味著高校、協會以及鄉村“三聯”合作,共同構建美麗鄉村的意願達成,並以實際的文化內容為導入,提升文化鄉村社區的新生活、新品格,實現黃河沿岸文化生態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