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修渠老人的交流加深了我對修渠歷史的了解,我感受到紅旗渠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林州人血脈之中。總而言之,這次實踐,不僅是對我個人能力的一次鍛鍊,而且也是對紅旗渠、對紅旗渠精神的一次重新認識。”近日,武漢大學紅旗渠精神調研實踐隊隊員劉一昊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據悉,武漢大學紅旗渠精神調研實踐隊是一支以安陽林州籍武漢大學學生為主的實踐隊伍。暑假期間,該實踐隊隊員利用一週時間,先後赴林州市伯文村、魏家莊、東街村、付家河村以及紅旗渠幹部學院展開實踐活動,深入採訪郝太金、秦菊書等11位修建紅旗渠的先輩,調研紅旗渠精神,並了解各村自紅旗渠修建以來經濟文化發展情況。
從修渠老人的回憶中,實踐隊隊員真切地了解到紅旗渠修建過程所面臨的諸多困難,如資金短缺,糧食不足,技術人才缺失,作業環境惡劣等。但艱苦的條件沒有打敗大家,在偉大理想的召喚下,修渠人展現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和“愚公移山誌如鋼”的堅定信念,修成了“人工天河”——紅旗渠,並孕育誕生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
實踐隊隊員通過走訪修渠人,對紅旗渠修建過程有了全面且細緻的了解,並根據現場音頻形成了大量訪談記錄。參與實踐活動的青年人從對紅旗渠修建歷史的了解和對紅旗渠精神的研究中汲取到了養分,他們有信心走好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除了去農村走訪修渠老人,實踐隊隊員還參與調研新時代農村發展情況,參觀學習走訪鄉村振興成果。
在紅旗渠精神的引領下,林州逐漸完成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型城市、生態旅遊城市的跨越。實踐隊隊員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林州人民將紅旗渠精神運用到個人奮鬥和城市發展中,譜寫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不斷追求美好生活。
被問及修渠途中有沒有想過放棄時,80歲的炮手馬存生説:“沒想過放棄!當時,我們就想著,只要還有一點力氣就要去抬石頭,無論如何也要在這山裏修成一條渠。”
實踐隊隊員劉慧珍表示,馬存生的這段話深深地刻在她的腦海中,不停回放。
“暑期實踐活動已經結束,但我們青春激揚,熱血沸騰,奮鬥才剛剛開始。”劉慧珍説,“以後,我們要當好紅旗渠精神接班人,為建設更好的林州奉獻自己的力量。”(文 張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