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逛方所鄉村文化書店,聽原味懷梆戲曲,品老村小館煙火氣……節假日,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大南坡村遊人如織,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遊飯”,日子越過越紅火。
依託不同的資源稟賦,好風景變成好“錢”景。中原大地各具特色的村莊脫穎而出,如繁星點點,造福一方百姓。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就來到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進農村、訪農戶、看産業,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鬥。
鄉村建設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佈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近年來,河南省積極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堅持遵循規律、規劃引領、因地制宜,堅持城鄉一盤棋謀劃、一體化建設,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佈局,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村莊有了實用性規劃
“妙嬋留字淚汪汪,蘇州城內有家鄉,十月懷胎生一子,桃花庵裏男嬰藏……”曲折悽婉的《桃花庵》是一齣久唱不衰的懷梆戲,臺上,80歲的大南坡懷梆藝術團成員趙成香的幾句唱腔,贏得了觀眾陣陣掌聲。
大南坡村曾是典型的資源村,早些年因煤而興,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隨著煤礦衰落,這兒又變成了貧困村,紅紅火火的懷梆戲文藝團也逐漸沒落,直至解散。
鄉村規劃讓大南坡村重現生機。2019年修武縣以大南坡村為試點,通過美學路徑保留鄉村記憶,喚醒沉睡中的大南坡。
從那以後,沉寂已久的懷梆戲重新歸來,文藝表演、音樂會、電影放映、書畫展覽等不同形式的娛樂活動,把大南坡從一個靠煤吃煤的資源村莊蝶變為人人嚮往的文化鄉村,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村裏品味傳統文化,美麗鄉村激活美麗經濟。
新鄉長垣市蒲西街道米屯村以“廚”名村,全村現有廚師108名,被規劃為“廚師之鄉”;信陽市平橋區平東街道中山鋪村留住鄉村獨有記憶,不扒房、不砍樹、不挖山、不填塘,打造豫南民居特色,成了城裏人嚮往的詩和遠方。
鄉村規劃是鄉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依據不同的資源稟賦,科學編制鄉村規劃,全省4萬多個行政村中,1.4萬個村莊有了實用性村莊規劃,打造了一批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美麗鄉村。
人居環境整治提質
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垃圾圍村”曾是鄉村建設的“老大難”,如今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河南省探索了不少簡便易行的方法,比如開封蘭考縣的“兩桶一袋法”,洛陽推行的“二次四分法”。在農村,垃圾分類不能複雜化,方法越簡單,老百姓越容易接受。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在蘭考,垃圾分類、收集後,經中轉站壓縮運送至光大環保能源(蘭考)有限公司焚燒發電,每噸垃圾的發電量相當於一個家庭一個多月的用電量。垃圾通過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實現“美麗重生”。
相比于垃圾分類治理,農村污水治理面臨更多挑戰:鋪設污水管網投資大、符合農村實際的污水處理模式不好找、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後運維難。
河南省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洛陽孟津區根據人口定規模、根據水量定管網、根據水質定工藝,織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張網”;西峽縣推廣“污水處理廠+小型污水處理站+微動力循環+生態濕地”模式,污水處理率達65%。
河南省自2018年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特別是2021年11月以來開展“六清、六治”集中整治行動,全省85%以上的縣(市、區)建成全域一體化市場化保潔機制,全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33%,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65.9%,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美麗小鎮”“四美鄉村”“五美庭院”,農村環境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公共服務能力提升
鄉村治理不斷完善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行走的醫院”讓偏遠地區的人看病不再難。
江海娟是汝陽縣付店鎮牌路村衛生室的一名村醫,剛參加工作時,村裏人看病靠的是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老三樣”,很多病看不了,小病耽誤成了大病。如今村裏衛生室已經有了全套的檢測儀器,與汝陽縣人民醫院、河南科技大學附屬醫院建立了遠程醫療,村民不出村就能約上城裏的大專家看病。
配合遠程醫療還有“行走的醫院”。“我們可以背著‘背包醫院’進村入戶,給臥床的病人做檢查,助診包內配備的可攜式醫療檢測儀可以實現24項血液化驗、11項尿液檢驗、心電圖檢查、超聲檢查及血壓、血氧、體溫的測量,檢查結果幾分鐘就能出來。”江海娟説。
江海娟見證了河南省農村公共醫療服務的變化。河南省2211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服務能力基本標準、佔比87.5%,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9%以上,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車,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3%,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加速推進。
深入開展“五星”支部創建,98%的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95%的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平安鄉鎮村數量保持在80%以上,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寄託著鄉韻鄉愁的農村正蝶變為人人嚮往的生態宜居新家園。(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