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粉、撈粉、洗粉、搭粉、上架……近日,在信陽市新縣箭廠河鄉竹林村的紅薯粉條加工廠裏,伴隨著機器轟鳴聲,工人有條不紊地忙著手裏的活兒,到處一派繁忙的景象。
工人將粉條裝袋 供圖 新縣宣傳部
“我今年種了不少紅薯,全都賣給了廠裏。這不,趁著冬日農閒時候,再到廠裏幫忙做紅薯粉條,還能再有一筆收入。”工人王德貴一邊搭粉,一邊興奮地説。
就地取材,産業興民。包括王德貴在內,竹林村的許多村民把自己種植的紅薯出售給工廠,同時也參與到紅薯粉條的加工製作中來。在工廠的帶動下,村民們自發行動,在鄉村閒置的土地上,剷平地裏的“土包”,鼓起身上的“腰包”。
“今年第一批産的粉條已經都銷售完了,第二批已經在路邊開始晾曬了,很快也可以進行銷售。”竹林村紅薯粉條廠負責人肖國成用手指著路邊,樂呵呵地説道:“想買粉條的人一般得提前打電話定,不然來了可就得空手而歸了。”
順著肖國成的手望去,在竹林村紅薯粉條工廠門前的廣場,一排排剛出廠的紅薯粉條排列整齊,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了一道別具鄉村風味的風景線。
“我們正在註冊竹林村紅薯粉條商標,準備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時也聯繫了電商平臺,發揮網絡優勢,拓寬粉條銷售渠道。”竹林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吳世德説。
人村齊奮進,同走振興路。竹林村依託村內紅薯資源優勢,在扶貧單位的幫扶下,成立了粉條加工廠,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依託合作社建立了集種植、加工、出售于一體的紅薯粉條産業鏈。一捆捆“金條”,真正為村民打開了一扇鄉村致富門,為村子修建了一條鄉村振興路。
據吳世德介紹,該村粉條加工廠自建廠以來,共收購紅薯30萬斤,製成紅薯粉條4.5萬斤,産值58余萬元,年收入18余萬元,幫助村內民眾10余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文 聶建武 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