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景區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為深入貫徹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全面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講好黃河文明故事,協同推進黃河流域博物館文物價值的活化利用,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推動河南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4月20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河南博物院、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景區承辦的第二屆“麥田裏的博物館”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景區正式開展。
開展儀式現場 供圖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景區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黃東升,河南省委教育工委專職委員呂冰,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任偉,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青海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建新,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段艷琴,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景雪萍,中牟縣縣長劉利等出席開展儀式。
麥田裏的一堂歷史課 供圖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景區
開展儀式上,黃東升、任偉、馬蕭林、王建新、段艷琴化身“文物推介官”,向在場遊客和參會代表分別講解了賈湖骨笛、蓮鶴方壺、武則天金簡、舞蹈紋彩陶盆、賈伯壺等展品背後的故事,通過聲情並茂的介紹,帶領大家穿越時空,感知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和中華文明的苦難和輝煌。
黃東升向活動的舉辦表示祝賀。他認為,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以黃河文明為創作根基,把黃河和河南歷史濃縮成一場高水準的藝術盛宴,創新性地將黃河流域七省12家博物館裏的代表性展品集中呈現,生動講述了“黃河、土地、糧食、傳承”的故事,這不僅是文化遺産與麥田的邂逅,更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黃東升表示,河南將以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為抓手,堅持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繼續激活文物和文化遺産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通過大力實施“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百大標識數字化展示工程、大遺址展示利用工程、文創産品研發工程、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行動、文化遺産進景區行動等工作,讓文化遺産“活”起來、“動”起來、“潮”起來,打造系列“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IP,讓公眾更好感受中華文明的無窮魅力。
馬蕭林在致辭中表示,文物是其本身時代的“頂流”,通過提取文物蘊含的歷史信息、文化元素,進行創新表達、科技賦能,古老文物也能變成生活密友。本次展覽匯集沿黃九省(區)博物館資源,協同推進黃河流域博物館文物價值的活化利用,是講好黃河文明故事的又一創新實踐,也是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密切合作的最好注解。河南博物院將繼續為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努力,積極通過多種業態的合作形式,拉近博物館與公眾間的距離,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館,為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作出貢獻。
王建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展覽是一次講好黃河故事、促進黃河文化創新傳播的積極實踐。青海博物館作為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的輪值單位和本次展覽的支持單位,將與河南一起,為團結凝聚黃河流域博物館力量、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出新的、更多的探索和貢獻。
據了解,2022年,河南省內12家博物館第一次邂逅麥田,39件文化遺存的仿製品在麥田展示,向遊客再現了這片土地上禮儀禮制的魅力、鼎立中原的魄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整體活動備受各界關注,吸引了數億人共同見證了這場“新物種”與厚重文化的碰撞。
2023年的第二屆“麥田裏的博物館”,在汲取第一屆“麥田裏的博物館”成功舉辦經驗的基礎上,展品內容設置更加豐富、互動感更強。本次展覽共聯合河南博物院、中國文字博物館、開封博物館以及黃河博物館聯盟成員單位青海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山東博物館、成都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12家博物館,精選出59件展品,分為“塑魂”“鑄根”“同源”“銘心”“守望”五個單元,年代縱貫新石器至明清時期,類型涵蓋青銅器、陶器、瓷器、石器、金器,其中不僅有賈湖骨笛、蓮鶴方壺、武則天金簡、湖昌笛女尊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省內展品,還有馬踏飛燕、三星堆面具、西夏扁壺等多個省外知名展品,是見證中華文明綿延不斷、開放包容的文化遺存代表。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麥田廣場燈光秀 供圖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景區
此次“麥田裏的博物館”活動將黃河文化資源重新組合,將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進行創新表達,旨在進一步拓寬博物館的打開方式,用璀璨文明之光,喚醒根脈記憶,照亮守望者前行之路。
據悉,本次麥田裏的博物館展覽將持續到6月6日,共計展出48天。(文 仝瑞勤 賈親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