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少年版話劇《紅旗渠》“出圈”
來源:河南日報  |  2023-05-04 09:29:24

  原標題:少年版話劇《紅旗渠》“出圈”(問渠那得清如許)

【問渠那得清如許】少年版話劇《紅旗渠》“出圈”

少年版話劇《紅旗渠》劇照。受訪單位供圖

  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永不過時,與之相關的文藝作品不斷涌現。

  林州市世紀學校的學生們出演了一部少年版話劇《紅旗渠》,一經上演,迅速“出圈”。4月27日,記者來到位於太行山腳下的林州市世紀學校,與話劇的小演員和主創人員面對面。

  演員:年紀雖幼演技不俗

  少年版話劇《紅旗渠》共12個場次,總時長達90分鐘。2021年12月底,經過近2個月的編排,話劇在校內進行首演,參演學生達200余名。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演出時,演員中最小的僅6歲,最大的也只有11歲。

  少年版話劇《紅旗渠》“出圈”的原因之一就是小演員的表演。

  “有了水,吱吱就可以洗臉了!洗過臉,吱吱就可以抹胭脂了……”走進學校的報告廳,臺上的小演員正在排演,飾演“吱吱”一角的小女孩身穿紅色印花外套、扎著兩個小辮子,表演精彩生動。

  “吱吱”一角的飾演者名叫楊思如,是全劇中年齡最小的演員,首次出演話劇時,她只有6歲。

  “剛開始我覺得表演很難,也很不自信,就想放棄。但爸爸媽媽跟我説,以前修渠時更不容易,條件那麼苦,大家都能堅持下來,我也應該克服困難。”楊思如説,經過老師的反復指導,現在她表現得越來越自信,在同年級的小夥伴中,講起紅旗渠的故事,她是知道得最多的那個。

  今年12歲的付瑾鵬是“渠四代”,從小聽著紅旗渠故事長大,在話劇中飾演“男三號”。相比臺上的表演自如,台下的付瑾鵬稍顯靦腆。

  “其實一開始,我是演‘男一號’楊貴書記的,後來有個小夥伴比我演得更好,我就變成了‘男三號’。”談及“換角兒”的經歷,付瑾鵬有點不好意思,他説,當時心裏有點難受,但轉念一想,只要能在臺上演《紅旗渠》,不管什麼角色,都值得驕傲。

  付瑾鵬跟“替換”他的小演員牛昭普成了好朋友。“後來我偷偷觀察了很久,他演得確實很好,非常放得開,我很佩服他。”付瑾鵬説,現在他們經常湊在一起,討論怎樣才能演得更好,同時,還會在學習上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精神:新老“接力”薪火相傳

  “在成年版話劇《紅旗渠》中,我飾演楊貴書記。如今,把少年版話劇《紅旗渠》搬上舞臺,我的‘角色’是指導小演員演好這齣劇。這不就是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嗎?”林州市融媒體中心主持人栗曉傑是該劇的藝術指導之一,他説,看到臺上的孩子在演自己曾經演過的角色,感慨萬千。

  12歲的牛昭普是劇中的“男一號”,他的臺詞量佔整部話劇的一半還多。如何快速記牢臺詞?這個小演員有“秘訣”。

  “為了記住臺詞,我鑽研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白天通讀幾遍,晚上睡覺前在腦海裏過一遍,第二天早上起床再復習鞏固一遍,這樣就會容易得多。”牛昭普告訴記者,他給自己“佈置作業”,每天背兩頁臺詞,力爭三天背完一場戲的臺詞。

  “昭普常常跟我説,‘老師,你平時工作那麼忙,都能把臺詞都記下來,我年紀小,腦子靈光,要比你記得更熟。’”栗曉傑説,牛昭普為了演好角色,十分“敬業”,經常跟他討論人物的動作、表情、性格。

  “2013年,我導演了成年版話劇《紅旗渠》。話劇涵蓋藝術種類多,排演難度大,一群小孩能行嗎?”林州市文化館副館長劉改平是該劇的另一位藝術指導,她説,排演之初,自己十分擔心。

  但孩子們的表現打消了她的顧慮。“好幾次排練中的休息時間,孩子們都會爭相圍過來,反復向我請教剛剛教的動作。我能感覺到,孩子們對這部話劇的專注和投入。”劉改平説,多年來,參演話劇《紅旗渠》的人常換常新,在這接續的演出中,紅旗渠精神也接力傳遞著。

  教育:形式“出新”效果“走心”

  一所民辦學校,為何要排演話劇《紅旗渠》?據了解,自建校以來,林州市世紀學校積極開展德育校本課程“紅旗渠精神進校園”,激勵廣大學子傳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塑造正確的人生觀,樹立遠大理想。

  “想要演好話劇《紅旗渠》,同學們首先要了解大量紅旗渠的相關情況,學習過程中他們會不斷追問紅旗渠背後的故事,加深對紅旗渠的認知。有了前期做的‘功課’,演出才能成功。”林州市世紀學校副校長桑強華説,話劇很有挑戰性,孩子們克服困難,成功演出的過程,正是紅旗渠精神的體現。

  少年版話劇《紅旗渠》共用道具300余件,大多是老師們手工製作的。

  “就拿臺上最重要的道具假山來説,為了能把八百里太行的獨特風貌‘搬’到舞臺上,我們上山采風、網購材料、調色噴漆,前後改了無數次方案,甚至還專門向裝修師傅請教一些技術問題。”話劇道具組組長田裕是學校的美術老師,他笑著説,道具全部準備好,學校的老師們都成了“半個行家”。

  “孩子們總要畢業,學校也會迎來新的學生。少年版話劇《紅旗渠》一直在不間斷地排演中,並適時更新劇情,調整演員。我們會把這出話劇一直演下去,像播撒下的一粒種子一樣,讓紅旗渠精神在學生心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桑強華説。(河南日報記者 謝建曉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編輯:張雨晴
2024“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你好,河南!”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移動端banner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