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文博會上,河南館人氣很旺。 本欄圖片均為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琮 攝
幾位漢服愛好者來到位於14號館的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工藝美術展區參觀。
被譽為“中國文化産業第一展”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已走過19載歲月。6月7日,第十九屆深圳文博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為主題的河南展館再次驚艷亮相。
還未進入河南館,記者便被“黃河之柱”抓住了眼球。一彎“黃河之水”從天而降,環繞著圓形舞臺。舞台中央,非遺傳承人魯璐正為觀眾奉上箜篌演奏,聲色清澈、氣韻柔美,引得不少觀眾駐足聆聽。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這座“黃河之柱”代表了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與有“絲路遺珠”之稱的箜篌相映成趣,體現出河南大氣深厚的文化底蘊。
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遺址……在“老家河南”板塊,一面夯土墻色的河南文脈地圖主題形象墻,將仰韶之光、宅茲中國等進行串聯,集中展示了河南星羅棋佈的歷史遺跡和文化資源。後母戊鼎、賈湖骨笛、婦好鸮尊、蓮鶴方壺等極具代表性的國寶文物也被“搬”到了展館,有力彰顯了河南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關鍵地位。
走進720°立體“全景大屏”,老君山、少林寺等大美河山即在眼前。騎上動感單車、戴上VR眼鏡,“行走”在“萬國來朝”的大唐盛世、“萬國鹹通”的東京夢華,參觀者可沉浸式感受大美中原。
“原來我的姓氏起源於河南臨潁。”在河南館,董先生找到了他的姓氏來源。展區內,一整面姓氏墻集中展示了起源於河南的78個姓氏,不少觀眾前來“尋根”,在尋找到自己姓氏的起源地後,還可以獲得一個蓋有專屬徽章的姓氏書籤。“在依人口多少而排序的前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直接起源於河南,有98個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這些姓氏涉及當代90%的華人。”講解員葛晶介紹。
當“潮”不讓,文創“破”圈。考古盲盒、豫兔兔手辦頻頻引人駐足,玉佩棒棒糖變身銷量擔當,大家驚嘆:“太逼真了!”
在文化傳承中,河南總能找到創新的密碼。在“豫來遇潮”展區內,除了河南博物院的文創以外,鄭州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的“大河村一家手辦”、信陽博物館的“鴛鴦雙蟬帶蓋罐”、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甲骨文十二生肖立體拼圖”等文創産品,也獲得不少關注。深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靚”起來、“火”起來,向世界展示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低調”的河南籍作家刷新了不少觀眾的認知。“文化豫軍”板塊重點展示了河南省圍 繞“今”“古”“人”“事”“物”“書”推進實施“興文化”工程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生産的優秀文藝作品。尤其是河南日報社聚焦“興文化”工程,發揮全媒體傳播體系優勢,在系統梳理深入挖掘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歷史文脈、文化底蘊,推進河南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中原大地掀起了新時代文化傳播新熱潮。
本次文博會河南館由河南大河全媒體廣告集團有限公司具體承辦。據介紹,跟往年相比,本次河南館展品更多、面積更大、數字技術運用更廣泛,著重打造出“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傳統與時尚完美交融”的展示空間,實現以時尚外觀吸睛、以精彩內容留人的設計效果,並通過VR和裸眼3D等沉浸式互動體驗,引導觀眾讀懂新時代的河南。
自2004年首屆深圳文博會成功舉辦以來,河南已連續19屆組團參展參會,系統地展示了河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優秀成果。深圳文博會已成為河南省文化企業、文化産業項目和文化産品“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