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彰顯河南文化特色、讓“雙減”落地生根……河南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出臺
大河網訊(記者 劉高雅)如何讓“雙減”落地生根,讓教育回歸本質,讓河南孩子把文化自信刻在骨子裏?日前,河南省教育廳印發《河南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提出了課程設置的哪些要點?其出臺在“雙減”背景下有何深遠意義?課程設置如何才能彰顯河南文化特色?記者採訪到河南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副教授紀文曉,鄭州市金水區沙口路小學副校長翟珊珊,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教育學博士、鄭州市第二高級中學教師李霞就此深入探討。
意義丨彰顯河南區域文化特色 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辦法》明確,義務教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奠定共同基礎,所有學生必須按規定修習,達到學業品質標準;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拓展補充,兼顧差異,彰顯河南和區域文化特色。
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增設彰顯河南區域文化特色,對河南學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有何重要意義?
河南文化底蘊深厚、滿是精華。紀文曉認為,“本土文化是民族身份認同感和凝聚力的基礎,學習河南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獨特性,在課程中彰顯河南區域文化特色,提升學生的身份認同感和凝聚力。同時,本土文化學習能為學生提供獨特的視角和思維框架,激發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習傳承發揚河南文化,更能提升學生們的文化自信”。
新課程改革以來,國家一直倡導多元課程。對此,李霞也持相同觀點,她説:“河南是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是中華文明之源,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也是教育大省、資源大省。”
“大力推進校本課程開發,以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等課程為例,在課程內容上,各學科可以深入挖掘河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積極選取豐富的地理資源及鄉土資源,充分利用河南多樣化的紅色革命資源及文化資源,能夠更好地讓課程與教學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李霞也認為,這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鄉土意識,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
關注丨把勞動課提到一個新高度 彌補“五育”中勞育的薄弱點
《辦法》明確提出,各地各校要確保國家課程開齊開足開好,特別是勞動、信息科技、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下限。其中,勞動、綜合實踐活動每週均不少於1課時;班團隊活動原則上每週不少於1課時;書法在三至六年級語文中每週安排1課時。
李霞認為,這是面向新的課程改革,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堅持“五育並舉”,有效培養學生應具備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及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提升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
“通過實踐和鍛鍊,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勞動過程、勞動技巧及技能,提升對勞動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從而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紀文曉表示,“雙減”使學生們從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分數壓力中解放出來,《辦法》與其相互呼應,旨在讓學生從知識到實踐、從課本到生活,在勞動中成長。
翟珊珊表示,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出臺《辦法》意義深遠。對於學校來説,《辦法》出臺背景下,具體怎麼做?
翟珊珊提出,“減”的同時,要更加關注學校教育教學品質的提升。勞動技能課就彌補了“五育並舉”中勞育的薄弱點,保證了學校教育的完整性。另外,勞動教育作業多是實踐性作業,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獨立能力和動手能力,也使他們從小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
她以沙口路小學為例,談到學校目前所進行的探索,“學校緊扣新課標中的十個勞動任務群,設置了家園自理、校園責任、田園體驗、職園啟蒙、樂園創造等勞育課程譜係。還建有24個勞動主題任務群,72個項目,貫穿了學生整個六年的小學時間,讓孩子們在自我服務、動手製作、設計創造三大勞動領域都有收穫、都有成長”。
變化丨教師授課應有“對象”意識 從“灌輸”向“互動”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辦法》還提出,學校要規範校內考試評價,增強日常考試評價的育人意識,注重伴隨教學過程開展評價,捕捉學生有價值的表現,因時、因事、因人選擇評價方式和手段,增強評價的適宜性、有效性。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提高作業設計品質,逐步推廣使用基礎性作業,推進作業評價改革,有效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
對此,教師應改變哪些傳統教學思路?紀文曉認為,應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評價機制和作業設計上進行創新。
她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具有“對象”意識,從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學向“互動”式教學轉變。學生是有獨特思維的群體,教師應該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比如利用“遊戲化教學”引導學生沉浸式投入課堂。
“課本知識是乏味的、有限的,要想將課本內容講解得精彩,需引入課本外的知識,課本知識和課外知識結合,拓展課外相關知識,讓學生做到觸類旁通。”紀文曉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評價一個學生要看到多元方面,不能僅靠成績來評判一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可以引入動手能力、勞動積極性以及溝通能力等諸多方面,找到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予以表揚。
“題量大的作業不一定就是高品質作業。”紀文曉提出,學生的作業設計要考慮到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可以通過佈置一些觀察式、操作式的作業來提升學生的配合度和積極性,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李霞認為,對於一線教師而言,要堅持育人導向,既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又要注重學生的能力及素養的提升,要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在提升作業設計品質方面,李霞建議,注重作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增加孩子們實踐性作業的比重,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書面作業負擔,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注重提升學生學科思維能力,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李霞表示,實現師生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也同樣重要。要注重增強評價的適宜性、有效性,以切實發揮評價的診斷、調節、矯正與激勵功能,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建議丨發揮“智囊”作用 讓雙減“落地生根” 讓教育回歸本質
《辦法》提到,強化教科研項目支持作用,加強教育教學改革示範區(校)改革成果培育,堅持項目驅動,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等機構的專業力量,聚焦課程實施和“雙減”政策落實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國際比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為課程改革提供高品質科研支持。
未來,高校教育工作者或將發揮智囊作用,對“雙減”中的難點開展研究。“雙減”政策貫徹中可能會遇到哪些難點?紀文曉從學校教育、校外培訓等方面予以分析。
紀文曉認為,“雙減”政策的落實,要求學校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學校在如何做到“減負”且“提質”、實現教學品質和效率的共同增長方面存在困境。在減輕學生的課外培訓負擔的背景下,校外培訓機構如何處置困境?雙減政策也許減輕了家長的經濟壓力,但是孩子成績下降或課業輔導方面的壓力卻突顯出來,這些都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紀文曉認為,《辦法》提到的“智囊”作用意義深遠,“雙減”要有系統思維,建立健全的機制才會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探討“雙減”政策落實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才能讓其“落地生根”,讓教育回歸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