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8月22日8時,陶岔渠首入總幹渠水量達583億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近日,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處水質專員康靜偉向“沿著南水北調中線看發展”網絡主題採訪團介紹説,在河南,十余個省轄市用上了南水北調水,其中,鄭州中心城區九成以上生活用水為南水北調水,基本告別了飲用黃河水的歷史。
渠首地標 攝影 王小軍
在南陽,打造重重綠色屏障,保證一渠清水永續北送,不僅是大街小巷宣傳牌上的口號,更是深入人心的自覺行為。
時光倒轉。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一渠清水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傾瀉而下,一路奔流向北,15天跨越1432公里,最終匯入北京市頤和園團城湖。“南水”已成為南水北調沿線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
南水北調,成敗關鍵在水質。南陽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最後一道生態屏障,直接關係著供水安全。西峽、淅川、鄧州、內鄉4縣市總面積6362平方公里,均被劃為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區。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淅川更是從守護生命線的高度,把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中之重,切實維護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南陽市委、市政府劃定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區,實施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堅持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出臺了《南陽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等一批政策法規,創新推行“一河一策一圖”治水模式,被生態環境部譽為“南陽實踐”。
清澈的“南水” 攝影 王小軍
近9年來,南陽在核心水源保護區騰退關停環保非標企業超過1000家,否決、終止各類工業項目400余個,關閉搬遷畜禽養殖場1500余家,取締庫區養魚網箱超5萬箱;開展“守好一庫碧水”專項整治行動,拆除庫區違建15.3萬平方米,恢復岸線長度15.25千米,恢復有效庫容513.62萬立方米。
南陽市推行“河長+警長+檢察長”聯動機制,建立日常巡查、聯動協作、聯席會議制度;與洛陽、十堰等9市簽訂《跨界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建立丹江口庫區水質保護聯席會議制度。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最重要的水源地,為守護好這一庫清水,淅川縣突破了“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的窘境,向著綠色發展轉型升級。
即將成熟的軟籽石榴 攝影 王小軍
“我們基地種植的是突尼斯軟籽石榴,飽滿多汁、口感清甜。在基地裏工作的老鄉們,每年能收入兩萬元至三萬元。”位於淅川縣的南陽市果然出色生態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高辰説,基地每年的産量能夠達到100萬斤,除去售賣的鮮果,還有少量進行深加工,整個産值能達到六百萬元至七百萬元。而談起奮戰12年的事業,最讓高辰充滿成就感的並非每年的利潤有多少,而是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增收、綠化了庫區生態環境。
目前,淅川縣軟籽石榴、薄殼核桃、杏李等林果産業面積達23萬畝,金銀花、迷迭香、丹參等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保持在10萬畝以上,高標準建成3000畝以上生態産業基地14個。該縣圍繞“果藥菌”主導産業,引進培育市級以上農産品龍頭企業22家,實現年産值25億元以上。(文 張雨晴 王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