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9月18日電(記者雙瑞、楊琳、鄒欣媛)秋風起,鮮活肥美的洛鯉、伊魴,成為食客們爭相品嘗的美味。這些曾因污染一度絕跡的著名河鮮,隨著黃河水質逐步向好,重新現身母親河。生態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截至目前,幹流水質持續保持Ⅱ類,並實現穩中向好。
“黃河水環境治理速度之快,在世界河流治理史上前所未有。也是人民治黃以來,黃河水環境治理取得的最為顯著的成就之一。”生態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分黨組書記、局長范治暉介紹。
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黃河流域優良水質比例年均上升超5%。截至2023年8月,黃河干流持續保持Ⅱ類水質,黃河流域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4%,較2022年同期增加2.3%。
長期以來,黃河“體弱多病”。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黃河污染加劇,入黃污染物遠遠超出黃河水環境的承載能力,黃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V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黃河河道中原有的16個水生生物種群,有三分之一絕跡;寧蒙黃河河套灌區內污水橫流,灌渠成為“排污溝”,千年“米糧川”變為黃河“污水肚”;河南省三門峽市的許多老住戶們至今仍記得多年前“守著黃河買水吃”的經歷。
黃河問題“表像在黃河,根子在流域”。近年來,黃河流域各省區和部門協同制定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時間表”,以打贏攻堅戰的決心“挂圖作戰”,確保一系列政策舉措落地生根。
“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加上‘史上最嚴’治理力度,讓曾經奄奄一息的母親河重新煥發了生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分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蔡治國説。
如今,母親河正恢復生機與活力。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烏梁素海重現“塞外明珠”風采,在此遷徙、繁殖的鳥類達260多種;三門峽市每年迎來1.6萬餘只白天鵝棲息越冬,佔中國越冬白天鵝總量的70%以上;洛鯉、伊魴、河口刀魚、大鼻吻鮈等黃河土著物種也在不斷增加,生機盎然、人水和諧的畫卷也已鋪陳。
“在維持黃河干流水質持續向好的基礎上,下一步,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將由以水環境治理為主,轉向水環境治理與恢復支流水量並重的水生態治理。”范治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