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農谷核心區平原示範區管委會。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秋分快到了,又是一年豐收節。
牧野大地總面積1612平方千米的中原農谷裏,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已取得多項成果,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2支創新團隊“拎包入住”,神農種業實驗室科研人員每天忙於分子育種攻關……忙碌的身影、熾熱的眼神,展現出高品質發展的速度與激情。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走過500天的中原農谷全面起勢,農業強省建設邁出堅實腳步。
使命與擔當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認為,較之世界農業強國,中國在良種化、機械化、信息化等領域的農業核心技術和科技推廣應用等方面還存在差距。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5次視察河南,每次必談“三農”、必講糧食生産,強調“糧食生産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求河南“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
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指出:“站位服務保障國家大局的高度,搶抓難得歷史機遇”“努力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上走在全國前列,在建設農業強國上展現更大河南擔當、貢獻更多河南力量。”
河南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糧食産量佔全國十分之一,小麥産量佔全國四分之一強,自2017年以來,連續6年糧食總産量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每年還外調600億斤原糧及製成品,牢牢穩住經濟大盤。大食物地理版圖上,“豫農優品”起高峰,夯實高品質發展基石。
但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河南農業大而不強。農業發展品質效益不高、農業科創資源集聚度不夠、農業全産業鏈競爭力有待提升、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體系支撐不足,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農業科技創新有短板、有痛點。
河南是全國種業大省,僅糧食類種業企業就有714家,但尚未有一家進入全國前十;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撐力度不足;農業機械還需要儘快向數字化與智慧化轉型……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河南省之要者。打造以種業為核心的農業創新高地,中原農谷應時而生。
2022年4月13日,《“中原農谷”建設方案》印發。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前瞻30年的戰略眼光作出這一重大決策,為全省乃至全國探索一條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
何以為谷?集聚農業創新資源,貫通産學研用關鍵環節,全力打造“四大中心、兩個示範區”,形成科技、産業、企業、人才、金融等各類創新要素各得其所、融合發展的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跳出“三農”看“三農”,跳出河南看河南。河南實現農業強省目標必須有一個集聚各類農業創新資源的“農谷”。
舉目四望,國家級“農業矽谷”搶位戰,你追我趕、百舸爭流:全國首個農業高新區陜西楊淩示範區,經過多年發展,科研碩果纍纍。江蘇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廣東廣州、湖北武漢,先後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産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和經濟增長極。
有標兵省份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更有獨特優勢無可替代。
創新是産糧大省建設農業強省的唯一選擇!河南作為北方七個産糧大省中唯一提出打造農業創新高地的省份,必須抓住農業強國建設的歷史機遇,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全方位再造“三農”新優勢。
中原農谷所在地新鄉,地處南北分界過渡帶。“北方良種想要南下推廣,南方品種想要北上繁育,都需要在此馴化3到5年。”首批入駐的國際一流育種企業先正達正是看中了這裡生態環境的典型性。
“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農谷”。憑藉後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中原農谷正逐漸變成一個吸附資源、釋放動能的“強磁場”,推動河南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邁向全國前列。
高地與高峰
萬丈高樓平地起。
從早春到隆冬,從盛夏到初秋,一次次調研悉心指導,一場場會議安排部署,一份份政策方案出臺,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位統籌、多次調研、現場辦公,從規劃到架構,深謀遠慮。
“白天分頭對接,傍晚碰頭商量。”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中原農谷建設推進專班負責人胡若哲説。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構建“專班+廳局+新鄉市+項目主體”協同工作機制,挂圖作戰,加壓推進。
“馬路辦,馬上辦,一天當成兩天干。”新鄉市副市長劉軍偉表示。新鄉農業高新技術發展促進中心專職推動具體建設,每項任務,責任人是誰、完成情況如何,省領導每週都要聽彙報。
全省上下拼創農業創新高地、種業高峰,中原農谷“政策洼地”“服務高地”效應初顯。
“1+1+1+2+N”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方案、意見、種業基地意見、總體規劃和核心區規劃相繼出爐,26家省直單位出臺專門支持政策,夯基築臺。
圍繞種業創新,從基礎研究、品種選育到繁種制種、示範推廣等全産業鏈佈局。
多個院士團隊、300多名科研人員常年駐地開展科研工作,科技研發體系初步形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3%。
“國家隊”落戶農谷。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12支創新團隊部分開展工作。“我們將在糧食作物種業創新方面提升河南優勢,在蔬菜、果樹、雜糧種業創新方面補齊河南短板。”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躊躇滿志。
“省字頭”成果初顯。“鄭麥1860”2022年夏收面積近1000萬畝;“豫花37號”是目前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種;“豫芝NS610”為我國首個抗落粒宜機收芝麻新品種,推動芝麻生産邁向全程機械化……一個個優質品種的誕生推廣,是神農種業實驗室的亮眼成績單。
頭部企業紛紛紮根。中農發種業集團國家級小麥制種基地入駐核心區,牧原集團育種測定中心已簽訂合作框架協議,華智生物種業關鍵共性技術平臺正在深化對接……
良田、良技、良機,為良種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矗立在平原示範區師寨鎮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地頭的良田合桿吸引著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它就是農田的‘智慧大腦’,隨時隨地幫助農戶做出決策。”負責運營該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數智谷公司總經理任翔説。
目前,中原農谷1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已建成,探索的“投融建運管”五位一體模式,初步形成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河南標準”。
“採用密植滴灌增産技術,産量提高的同時,還省時、省力、省錢。”週口新農人劉記森介紹。該技術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李少昆團隊,支撐“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
精耕于打捆機等農機設備,花溪科技在細分領域賽道上跑出核心競爭力。“未來3到5年,圍繞秸稈綜合利用産業延伸産品線,持續研發大型高端智慧化農機裝備。”花溪科技董事長孟家毅目標清晰。
技術加産業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全農類、全生態、全週期,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中原農谷打造“從種子到餐桌”的現代農業全産業鏈。
五分鐘秒變廚神不是夢想。“這裡擁有國內功能最全、規模最大的屠宰分割速凍一體化生産線,從養殖、屠宰、加工到製成預製菜,再通過冷鏈物流走上餐桌,全流程清晰可見。”雨軒農業股份公司相關負責人周瑩很自豪。
目前,原陽縣建成了國內最大的中央廚房産業園,致力於打造中原農谷現代食品産業新高地。
前不久,河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上半年抓經濟、促發展”新聞發佈會對外宣佈:“中原農谷‘四梁八柱’基本成型。”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牽引,以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為關鍵,以重大項目和産業發展為支撐,作為農業強省建設的龍頭,中原農谷努力打造國家級、國際化農業創新高地,力爭讓高地上隆起種業高峰。”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孫巍峰説。
創新與突破
“政府牽頭、企業化運作的模式,讓我工作很愉悅。”德國知名蔬菜專家喬治·克赫三年前全職加盟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負責蔬菜育種團隊。
建設農業強省,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中原農谷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創新管理運行機制,形成“管委會+公司”架構體系。
高規格成立中原農谷管委會,組建中原農谷投資運營公司,聚焦農業産前、産中、産後三大環節,實行扁平化管理、市場化運作。
新鄉市平原示範區外宣辦主任張萍萍説:“我們這兒的工作人員不論什麼身份全部封存,實行企業化管理,11個人對接市裏40個部門,分工明確、運轉高效。”
創新人才引育機制,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瞄準前沿尖端領域,中原農谷以源源不斷人才“活水”匯聚創新基因,開展“攻城拔寨”。
“雙跨單聘”“兩權分處”的特殊政策讓省農業科學院多個育種團隊在保留原事業單位身份和待遇不變的前提下,到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工作,拿企業薪酬,成果署名權歸原單位,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歸中心,加快成果轉化速度。
“傳統事業單位,每個人的職稱、級別,發多少工資有相應規定。”中國農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副主任涂洪濤坦言,作為新型研發機構的中原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和引進人才則實行協議年薪制。
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於解決好各自為戰、低水準重復、轉化率不高等問題。
搞過科研,賣過種子,侯傳偉現任河南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對企業在種業全産業鏈中發揮的作用十分熟悉。
“之前都是國家設題,科研院所照單研發,再推廣應用,研發的種子可能會偏離生産需求,現在則是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種業集團旗下的秋樂種業與國家生物育種産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簽訂協議,秋樂種業提出生産需求,實驗室負責基礎研究,併為中心育種提供“炮彈”,兩者培育出的品種再交給秋樂種業走向市場。
“種業集團入駐後,將優先推廣中原農谷農科教資源培育的新品種。”侯傳偉説,借助科創平臺的人才優勢,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的科技創新體系。
創新招商模式,延鏈補鏈強鏈。
創新産業鏈招商、資本招商、“飛地”招商方式,引進一批“鏈主”企業和細分行業領軍企業,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産業集群。
“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孫巍峰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政策設計、現有平臺之間的利益連結、運轉機制、模式創新上發揮1+1>2的作用。
自古華山一條路,無限風光在險峰。滿懷“一覽眾山小”的膽氣和“十年磨一劍”的靜氣,既有快馬加鞭的你追我趕,又有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消滅“攔路虎”,搬走“絆腳石”,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中原農谷發展規劃(2022—2035年)》指向的目標:到2025年,成為帶動全省乃至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示範引領區;到2035年,科技創新力、産業競爭力、品牌影響力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古老農耕文明與現代農業科技交相輝映,打造國家級、國際化農業創新高地的中原農谷正揚帆起航!(記者 郎志慧 趙振傑 劉曉陽 劉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