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在信陽市光山縣羅陳鄉,新平整的地塊上,農戶們趁著墑情,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播種水果蘿蔔,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景象。
誰能想到,這些地塊兩個月前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現在已經變身群眾播種希望的“增收田”。
整理後的撂荒地 攝影 張超
光山縣把保障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多措並舉推動撂荒地整治,採取“農戶自耕、合作社流轉、集體代管”等方式,探索推行“合作社+土地流轉+農戶”等模式,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和農戶復墾復耕、統籌利用,“喚醒”耕地資源,讓撂荒地重新成為“致富田”。
羅陳鄉地處丘陵崗地,田塊零零散散的分佈在各處,再加上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部分土地成了撂荒地。自2023年春季小田並大田工作開展以來,該鄉積極宣傳政策利好,幫助農戶算清經濟賬,主動協調農戶與合作社、公司的溝通合作,及時解決地塊測量、分配、租金收益、合同規範等問題,積極促成撂荒地的翻耕復種,加快全鄉土地流轉進度,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目前,該鄉共新流轉土地5682畝。
“開展土地集約化經營,不僅盤活了撂荒土地,還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讓土地的潛力得到充分釋放,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羅陳鄉黨委書記翁峰介紹説,據統計,羅陳鄉培育種植大戶50多戶,通過“小田並大田、多田變一田、荒地變良田”等舉措,破解鄉村産業發展用地瓶頸和機制障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今秋已經復耕撂荒地3541畝。
針對撂荒地普遍存在的耕種難、産量低等問題,光山縣引導群眾因地制宜調整産業結構,因地制宜推廣綠色種植新技術、新模式,提高土地復種指數,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一塊塊曾經只見荒草不見莊稼的撂荒地重新煥發了生機。該縣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組織機械對撂荒地進行復耕,讓合作社成為撂荒地的“新主人”,為穩定糧食生産奠定了堅實基礎。(文 盛鵬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