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深藍工作服,一雙滿是黑色油漬的大手,心無旁騖地站在鉗工臺前打磨著工件。在他眼裏,每一個零件、每一項産品都仿佛是一件藝術品,需要全神貫注的精雕細琢。
他就是河南中原特鋼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維修鉗工、高級技師陳問春。
鉗工是一項十分考驗人細緻程度的技術活,陳問春偏偏是一個追求極致的人。從一名普通鉗工成長為公司鉗工技能帶頭人,29年裏,陳問春用汗水與肩膀,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刻苦學習各種鉗工技能,先後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南省技術能手、河南省鉗工狀元、中原大工匠等榮譽稱號。
家風傳承 “接力”勞模精神
陳問春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親從部隊復員後來到濟源,投身到國防工業建設大潮之中,成為廠裏的一名電工。由於工作勤奮踏實,技術能力過硬,1982年,陳問春的父親獲得了“河南省勞動模範”的榮譽稱號。
“從小,我就受到這份光輝榮譽的影響,在心中紮下了追逐勞模精神的根。”在家庭耳濡目染的影響下,陳問春立志要成為像父親一樣優秀的人。
1994年,從技校一畢業,18歲的陳問春就進車間當了一名鉗工,正式投身兵工事業。沒想到,剛一上班,工作就給陳問春來了一個下馬威:“很多東西都不會,看不懂圖紙,對計算公式更是一竅不通。”
於是,陳問春利用晚上和節假日的時間為自己“補課”,蒐集了大量關於維修設備的書籍和資料,從了解簡單的零件結構到製作,從對著零件看圖紙到讀懂圖紙所表達的技術要領。每一次維修,陳問春都認真分析圖紙,梳理設備工作原理,不斷試驗確認。
就這樣,書本上抽象的知識在陳問春眼中一步步變得清晰。很快,他便熟練掌握了各類機床設備的維修和安裝技術,成為單位一位小有名氣的鉗工達人,並於2009年順利取得了高級鉗工技師資格。
“在外人看來,鉗工幹的都是一些又臟又累的粗活,其實不然,想要幹好鉗工,必須要有細如髮絲的細心和不怕吃苦的恒心。”在陳問春看來,鉗工是最能體現動手能力的一個工種,做鉗工得有耐心,更得守得住匠心,把追求極致體現在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中。
一身深藍工作服,一雙滿是黑色油漬的大手,陳問春心無旁騖地站在鉗工臺前打磨著工件。王威 攝
從“檢修技工”到“攻關達人”
銼、削、磨、拋……對陳問春而言,鉗工,就是用手工完成機器不能完成的工作,將一坨坨鋼坯銼成一個個精密的零件。
有一次,一件産品在加工時,因彎曲現象造成車床主軸靜壓軸承研壞。“由於軸承採用割分式軸瓦結構,傳統維修方式都是採用手工刮研的方法,但這種方式維修工期需要1個月左右,極大降低了設備利用率,嚴重制約生産進度。”陳問春下定決心改變現狀。
經過多次鑽研摸索和試驗試錯,最終,陳問春總結出“大力切削法”,即在軸瓦粗刮的時候,採用大力切削,快速去除余量。這項操作法將原來二十多天的修理工期縮短至七天,提高了維修效率,為工廠爭取了寶貴的生産時間。
“會技術只是底線,能創新才是‘王者’”。陳問春説。
以往,公司粗加車床操作機構需要時常修復,有時會影響生産。陳問春通過對其實施改造,將原來的液壓傳動改為絲杠傳動,降低其故障率,使故障停機時間佔設備總停機時間的比率由原來的20%降為3%,同時降低了維修工的勞動強度。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陳問春的許多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項目都得到了業界認可。其中,2009年完成的TQ2160深孔鑽鏜床鑽桿箱潤滑系統改造和Q1-024鑽桿箱潤滑泵改造工作,獲公司五小成果二等獎;2010年完成的噴焊排煙器改造,解決了車間環境差問題,為公司節約採購費用10余萬元。
甘為沃土 廣育桃李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陳問春深知,一人強不算強,決定企業持續發展的是團隊的力量。
“這就要求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造就一支高水準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陳問春説,這也是近年來他堅持做的工作。
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陳問春創新工作室”成立。自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陳問春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開展各類培訓300余人次,對現場遇到的問題,剖析解答、現場授教,被培養人晉陞技師2人,晉陞高級技師3人,目前都已成為維修班的中流砥柱。同時,團隊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明專利2項,取得創新成果30余項,直接或間接産生效益200余萬元。
“自己一個人技術好不算厲害,讓工友們個個技術過硬,才算是真本事。”陳問春説,他首先做到以身作則,少説多做,在潛移默化中對徒弟産生影響;徒弟們由於實踐經驗不足,在加工關鍵部位時,陳問春幹的同時讓徒弟看,幹完讓徒弟們一起檢查驗收,讓徒弟們加深對關鍵技術維修的印象。
“這裡不但是各類技術人才、技術比武精英的聚集地,也在生産工作中起著攻堅克難、技術攻關的作用,並肩負著技術傳承、技術培訓的任務。”陳問春表示,三尺鉗臺,不僅與人民群眾生産、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與國家安全緊緊相連。“堅守了29年,我還將無怨無悔、心無旁騖地繼續堅守下去,我將努力把自己探索的新方法、新技術教給更多的人,幫助更多年輕的産業工人成長為業務骨幹。”(葛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