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藝繁花 競放中原(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市民打卡鄭州美術館新館。河南日報記者 聶冬晗 攝
“大美河南”
陳文利《淡盡浮華》中國畫
“現代河南”
羅鳴《鄭有光詩一首》書法
行走河南覽千年風采,讀懂中國譜當代華章。
11月17日至12月16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藝作品展在鄭州美術館新館展出。近500件文學、美術、書法、攝影、短視頻和民間文藝作品融于一展,從厚重河南、現代河南、大美河南、幸福河南四個角度,全景式展現相容並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
這場展覽,讓參觀者觸摸歷史、感知文明,在燦爛多彩的文藝作品中“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文化成果 共享共悅
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誕生及早期發展的核心區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這些歷史文化瑰寶?用觀眾可觀、可感、可參與的藝術形式呈現,是樹立文化自信、培養文化歸屬感的橋梁。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藝作品展所呈現的藝術表現手法不拘一格。白偉國的中國畫《源之仰韶》採用仰韶文化的器物和紋樣作為畫面的主體物,表達臨水而居的先人創造出燦爛的仰韶文化;李建設的油畫作品《杜甫、李白、高適三人盛會》,圍繞中國詩歌史上著名的“三星相會”進行創作;曲海慶的攝影作品《研學紅旗渠》中,係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在紅旗渠青年洞開展研學活動,接受紅旗渠精神教育……
近年來,河南省文藝百花園多姿多彩,文學藝術創作活躍,精品生産成果豐碩。
這場展覽的作品,是從河南本土文化內涵中發掘的,“豫”味十足,是近年來河南文化藝術的精品。
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陳文利認為:“這個展覽形式新、亮點多,可以説是河南近年來展覽展示的一個高峰。”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藝作品展共吸引6萬名觀眾走進展廳,與藝術精品“面對面”。
守正創新 服務於民
“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藝作品展,以近500件展品給觀眾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藝術審美空間。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宏志説,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藝術展,它給不同門類的藝術愛好者提供了藝術享受。喜歡書法的觀眾可以欣賞書法名家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喜歡繪畫的觀眾可以看到藝術家在作品中呈現出的繪畫技法的突破,愛好攝影或者民間文藝的觀眾,也可以從攝影以及剪紙等作品中感受到藝術帶來的美好。
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是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
在展廳裏,很多觀眾被巨幅空中絲綢之路幾個典型場景所震撼。河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劉錕説:“我之所以拍這個,主要是展示河南在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這些照片,是河南人的驕傲。作為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也有義務用鏡頭更好地記錄家鄉、展現家鄉、宣傳家鄉。”
與此同時,為推動鄭州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此次展覽的主辦和協辦單位充分發揮公共文化陣地作用,推出了文化特色突出、社會參與程度高的公益課堂,讓更多人參與到藝術文化鑒賞、研究中,更好激發文化創新力。
紮根于古 閃爍於今
在3600平方米的展廳,逐一觀看、細細品味一件件作品,越發深刻感受到,在中原沃土之上,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大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從厚重河南到現代河南,從大美河南到幸福河南,一件件展品在講述獨立故事的同時,又可以聯結起來,勾勒出河南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徑。
這些作品既有名家大師的精品,也有文藝新人的力作。各文藝門類作品圍繞“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這一主題同場並置,突破傳統界限,融匯各自特點,相互輝映、相互激發,形成矩陣效應。前來參展的觀眾漫步在不同展廳,欣賞各種藝術形式對河南深厚文化的詮釋與表現。
溯文明之源,展時代之光。
河南省文聯主要負責人説,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居於華夏文明主根、國家歷史主脈、中華民族之魂的重要地位。期待更多的文藝工作者在河南大地上行走、感悟,用文藝作品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出彩河南故事,為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書寫輝煌的文藝篇章。(記者 胡春娜 郭歌)
評論摘要
展覽具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和高度,具有鮮明的氣勢與氣象,展現了中原大地厚重的歷史與當代的發展。作為一個河南人,在這次展覽中看到了河南的文化自信、文化景觀,以及積極、開朗、向上的文化面貌。展覽通過繪畫、書法、攝影、民間文藝等多種形式,展現了河南的成就、笑容與真誠!
———河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席衛權
漫步在鄭州美術館新館,傾聽河南歷史的腳步聲,你一定會感到河南的文脈重新變得鮮活,歷史也不再是一個個僵化的符號,時間的距離被藝術悄無聲息地拉近了。
——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李坤
在這裡,藝術和哲學相遇,現實與歷史相融。以藝術為媒介,這些遙遠的歷史仿佛沒有消失,它們以現代藝術的形式向外界“講述”:河洛古國的玉蠶蛹與當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遙相呼應,愚公移山的神話與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有著潛在的精神血脈。嵩山、古觀星臺、古吹臺、竹林七賢、張仲景等歷史地點與人物重新和我們建立了聯繫和對話。穿越古今,這是文化藝術的力量,也是“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的創造。
——河南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李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