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承人張俊濤(右)為留學生玥婷介紹汴京燈籠 攝影 應丹丹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非遺燈籠張這項傳統技藝,這些燈籠太漂亮了。我以前不知道中國的燈籠有這麼多樣式,今天真是大開眼界。”近日,在位於開封市理事廳街的汴京燈籠張綵燈展覽館,看著眼前形狀各異的綵燈,來自俄羅斯的河南大學留學生玥婷(Borisova Anastasiia)連連感嘆。
張俊濤(右)與玥婷共同製作燈籠 攝影 應丹丹
面對驚奇不已的玥婷,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承人張俊濤從進門處的萬眼蘿燈開始,將汴京燈籠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娓娓道來。跟隨著張俊濤的腳步,玥婷走過精緻紛繁的木版燈畫燈、綴珠燈、無骨花燈、宣紙走馬燈、千手千眼佛燈,沉浸式感受蘊含在傳統燈籠中的中式美學。
清末制燈工具展示 攝影 應丹丹
民國雙層燭臺展示 攝影 應丹丹
據悉,這座展覽館原是張家祖宅。2011年,張俊濤全家搬出老宅,將其改建為展覽館,展示傳統竹骨花燈、無骨花燈、老式燈具……這座兩層的小四合院裏,樓上、樓下共懸挂100多個種類400多盞花燈,免費供人品評。
清代鸞鳳和鳴燈臺展示 攝影 應丹丹
千手千眼佛燈 攝影 應丹丹
隨著開關一聲輕響,展覽館二樓的十幾個汴京燈籠開始有規律地旋轉、搖擺起來,煞是好看。燈籠雖小,背後的匠心巧思卻代表著數代非遺傳承人的心血結晶。從創始人張太全到張藝廣、張精業、張弘、張嘉義、張金漢、張俊濤,兩百多年過去了,汴京燈籠製作技藝日趨精湛,樣式也隨著時代變化不斷翻新。
執手銅油燈 攝影 應丹丹
礦石燈 攝影 應丹丹
張俊濤在傳統制燈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製作工藝,讓傳統文化瑰寶綻放出新的光彩。同時,他陸續開展了燈籠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傳統汴京燈籠。2018年春節期間,張俊濤作為開封市文化代表團成員,遠赴英國進行文化展示。2019年2月,張俊濤跟隨“歡樂春節”河南省非遺展演團來到南非,再一次將自己製作的燈籠搬上國際舞臺。
燈籠製作成果展示 攝影 應丹丹
汴京燈籠張綵燈展覽館自運行以來,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成了宣傳非遺文化、開封文化的平臺。“我很高興,有玥婷這樣的留學生到展覽館了解、學習傳統汴京燈籠製作技藝。我也希望有更多的留學生朋友到這裡來,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和汴京燈籠的魅力。”張俊濤表示。(文 張雨晴)